7月13日,工人在清理发生渗漏的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内剩余的污水。 新华社 图
“以前的早上,这里喂鱼的船只很多,非常热闹。”昨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下都乡璜溪村的村民邱星(化名)看着汀江上依旧众多的网箱愁容满面。如今,除了江水渐渐恢复往日的浑浊之外,有着龙岩第一养鱼基地之称的下都,渔民的生活已被打乱。此时距“7·3”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已近20天。
身处“环保门”的紫金矿业在经历了瞒报、停产整顿、二次泄露、立案调查、高管被刑责、董事会道歉、股票逆市涨停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事件之后,依旧暗涌连连。尽管该事故已由紫金矿业当初口中的“自然灾害”转而定性为“人为事故”,并有相关人员被刑事问责,但在该集团充斥着的众多“红顶商人”逐渐浮出水面之后,谁才是放纵污染的幕后帮凶依旧疑云密布。而该市近年来频现的一些怪现象,则直指当地龙头企业紫金矿业与政府错综复杂的关系。
居民不饮自来水已多年
到达上杭县城,早报记者在街上随随便便问一个当地居民,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们早就不喝自来水了,自来水只用来洗澡、冲厕所……”
上杭县居民对于当地水质的不安全感由来已久。邱星告诉早报记者,像璜溪村这样的山村里,村民一直都是引山泉水作为生活用水,从来没有用过自来水,现在更是不会用,因为大家都知道,自从1993年紫金山铜矿在上游开采以来,汀江的水就不能喝了。而早报记者随机采访的上杭县城居民也都表示,最近五六年来,家中做饭菜和日常饮用都是购买桶装的山泉水,一般一桶约30斤,价格4元、6元不等。一些无力承担每月百元左右购水费的居民则选择了隔三差五去几公里以外的山上拉水。而该县城的餐饮店等也都以用桶装水做饭菜作为卖点,“否则大家不放心,就不会来吃了。”一家米线店老板如是说。这也让当地的桶装水生意越来越好做。据了解,仅有近10万居民的上杭县城里就有数十家桶装水销售店,平均每天出售的桶装水均在百桶以上。
“7·3”污染事故显然让当地居民心头的饮水安全阴霾再度加深。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15日新闻发布会以后,当地政府部门一位负责人透露,该县要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饮用自来水,以消除群众的疑虑。与此同时,上杭县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水质的宣传和检测力度,强调自来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无害。尽管如此,当地居民的担忧并未因此消减。
紫金矿业党委宣传部在对早报记者采访的答复中表示,居民不喝自来水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城区群众怀疑城区的癌症发病率较高”。据了解,目前上杭自来水主要有四个取水口,包括在靠近连城的铁东水库和丰村流域(石禾仓水厂),这两个取的是山泉水;另两个位于汀江河畔的东门和南岗,在事故发生后,已暂时关闭。
在紫金矿业眼中,上杭县并未发现地方性单一的具有明显特征的癌症,认为上杭癌症发病率比较高源于某一污染源的观点缺乏依据。
该公司回复称,为了消除群众的疑虑,该公司以入股的形式积极建设新水源,确保2011年春节前供水。新水厂投资2.5亿元,水源取水口在紫金山矿区上游10公里,水源水质已按规定经过一年的跟踪检测,并采用先进制水设备、工艺。同时,要求汀江上游沿线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
去年已出现“死鱼”现象
汀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被称为客家人民的母亲河,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在永定县峰市镇出境进入广东省,流域人口约200万。
据了解,在造成汀江重大污染9天后,7月12日,福建省环保厅才对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铜矿污染事件作出通报。通报称,7月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导致当地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废水渗漏量达到9100立方米。
但早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紫金矿业此次污染事故发生之前的6月以及2009年9月,汀江下都段就已出现大量死鱼现象。
据邱星介绍,下都乡是整个龙岩市最大的养鱼基地,其中璜溪村100多户村民中就有76户在汀江中以养鱼为生,“我们是距离上游最近的养鱼村,只要上面一放‘毒水’,我们第一个知道。”邱星等人习惯将上游紫金矿业的排污称为“毒水”,并表示对此早已常见。“‘毒水’一来,水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次是比较明显,7月3日那几天,整个江面蓝一块绿一块黄一块,像彩云一样,养鱼网箱所在的水域呈蓝绿色,水清得都可以看得到2米以下。”
对于邱星等下都县渔民而言,可见度堪比游泳池的江水并不是好事。在6月23日,下都已经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的“死鱼”事件。6月5日以来,邱星等人就发现网箱中的鱼开始出现拒绝进食和冒顶现象,“以为是鱼生病了,送去化验是肝胆不好,与铜中毒症状一致。”10天之后的6月15日,由于暴雨的袭击,不少网箱冲毁,鱼群开始出现大面积死亡,一直维持到6月23日左右。
而2009年9月,下都乡也曾出现死鱼事件,后被该县政府总结为养殖事实上,紫金集团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似乎也不买账,类似瞒报做法已经轻车熟路。2009年底,紫金矿业因为信息披露的问题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2010年3月30日,紫金矿业集团公布,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一案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但未透露案情。2010年7月20日,紫金矿业再次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后,紫金矿业在9天内一直没有出面对外作出回应,所有事项均由上杭县政府代劳。7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之后,7月15日半夜,该县政府再次通知媒体记者召开新闻发布会,短短十几分钟介绍相关渎职人员处理等事项,并不设置提问环节,被视为颇具“上杭”特色。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负责。围墙之外的事情,由政府负责。”上杭县政府在该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开始浮出水面。
多名“红顶商人”任职
据紫金矿业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公司2009年年净利润超35亿元,超过中国黄金企业利润额总数的1/3。其中,紫金山金铜矿是紫金矿业的支柱企业,素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
该公司年报显示,2009年集团利润达50亿元,第一大股东为代表福建上杭县国资委的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持有28.96%的股份。据当地官员介绍,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上杭县的财政收入一直位列整个龙岩地区最后一位,但自2002年以来,随着紫金矿业的迅速发展,上杭已经成为仅次于龙岩市区的经济最发达地区,目前仅紫金矿业对上杭全部税收的贡献占比就达六成以上。
但紫金矿业一企独大以及与当地政府纠缠不清的关系近年来其实颇受当地居民诟病。
回顾该公司发展扩张过程,不难发现,其中多位管理人员曾供职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红顶商人”色彩。据初步统计,当地从政府机关转投紫金矿业的有20多人,一些人甚至是董事会、监理会成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65岁的原上杭县人大主任林锦添和现任武平县副县长郑锦兴。前者曾担任紫金矿业党委副书记,如今改任党委常委。后者原是武平县政府公务员,后任上杭县副县长,2006年8月辞职下海,到紫金矿业做监事。去年6月18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郑锦兴因工作变动请辞。同一天,他被武平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武平县副县长。而在此前几天,郑锦兴从陈景河处受让了100万股公司股份,交易价格为9.15元。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至今仍未退位的县政协主席温文标兼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据知情者透露,温即将从政协退休,在退休之前为自己谋得该职位。此外,不少当地官员或多或少通过各种渠道拥有紫金矿业股份。
在外界看来,紫金矿业盛产“红顶商人”原因不外有三:官员本身想进去“捞金”;紫金矿业急速扩张需要这样的人脉;双方一拍即合,实现利益上的“双赢”。与外界的质疑相比,上杭县一些官员以及紫金矿业并不赞同。
上杭县政府在提供给早报记者的资料中答复,县政府对紫金矿业的职责有三:一是服务,就是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依法监管,就是依法对企业环保、安全等进行监管;三是县政府通过国资委、国投公司依法履行第一大股东的职权和国有资产的监管。
该县宣传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紫金矿业的大股东是上杭县国资委,政府有资格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因此官员进入紫金十分正常,就跟国资委下派官员至央企一样。“以前扶持农业,官员下乡就没问题,现在扶持工业,官员进入企业的道理也一样。”该负责人认为,紫金矿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紧缺,而公务员的确“素质较高”,见识广又比较活络,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而一些退休老干部进入紫金矿业则是“发挥余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紫金矿业集团给早报记者的回复则是:“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紫金和政府的关系是很清楚的。政府是紫金的最大股东,双方基本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公司董事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这与陈景河7月18日晚唯一一次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的口径如出一辙。
但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对此,该县相关负责人则认为,这是对上面部委的领导、公务员作出的要求,“小地方没人管那么多”。
谁才是污染的帮凶?
“很明显,这几年来,政府一直在庇护紫金矿业。”邱星表示,“环保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查一次罚款最多60万元,对于紫金矿业来说根本不在乎。”在当地居民眼中,环保问题罚款对于财大气粗的紫金矿业来说无疑九牛一毛,加上有“关系网”,所以可以逍遥至今。
“在7月份之前,政府就要求我们转产,但我们村人均耕地不到3分地,转产以后吃什么?”蓝燕辉表示,“转产就意味着放弃汀江,他们难道是想‘买下’整条汀江用来排污?”
当地一退休官员表示,从紫金矿业的股权结构,不难发现政府一直袒护着紫金矿业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利益的驱动,“于公于私的都有”。“紫金矿业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肯定存在,也容易使其环境风险问题得以掩盖。在环境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过场。”上杭县政府一官员曾对媒体记者如此表示。
而陈景河也曾对媒体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紫金能高速发展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早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紫金矿业和地方政府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地一些政府官员都不否认,因为毕竟好多老领导在紫金矿业担任要职,地方上一些执法部门等去执法的时候,“不可能不给老领导、老同事面子。”
紫金矿业近年来屡屡陷入污染质疑,却始终能一次次化险为夷;此番污染事件对内公开,但是对外竟然可以被瞒报长达9天之久,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表明紫金矿业之前似乎“有恃无恐”。随着污染事件的扩大,落马官员的增加,距离真相究竟有多远还未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