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3, 2011

科学规划立足全面发展

  《热点坛》科学规划立足全面发展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李琳、蔡耀远、徐朝清)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例会正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最受关注的一项议程就是审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这份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经济增长与民生并进”,为中国未来五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过去五年,在遭遇众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依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年间,GDP年均增长11%,超过“十五”时期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面对如此傲人的成绩,中国表现得十分冷静。这是因为,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后,中国看到了传统发展方式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较大;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抓住“十二五”这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在向全国人大年度例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进行了阐述。“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从温总理的表述不难看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未来五年中国前进的方向,而关键就是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并没有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速制定约束性目标,仅仅是提出了7%的预期性目标。这表明未来中国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追求经济高增长,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对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淡化经济增速也将有利于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我们现在对经济增长的指标没有做出强制性的安排,而是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些地方的条件好一些,可以快一些;有些地方的条件差一些,也可以慢一些。总之,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互相攀比。但是,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讲究经济结构的优化,讲究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的进程中要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其实,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中国政府已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提出了包括“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也都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中国政府正在朝着“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方向上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5次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把民生问题放在与经济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中国政府从过去过多注重“强国”到开始注重“富民”的重大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先生认为,这将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最终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以提高居民收入为例说:“如果我们能够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那么我们国内市场扩大了,我们就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而返还给老百姓消费的效益,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象过去那样,靠压低我们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收入来实现这种‘贫困’的增长,而应该在增长过程中实现收入提高和消费提高的良性循环,通过收入提高、消费的扩大,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展望未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在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并不会一帆风顺。但可以预见的是,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必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编辑:SN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