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3, 2010

上海世博会为上万媒体人营造温馨的“记者之家”

      新华社上海8月23日电(记者许晓青、李惠子)上海世博会开园接近4个月,与每天约40万游客一样兴致勃勃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数以万计的中外记者。

      统计显示,世博会前半程,进入园区的媒体注册人员总数达12.74万人次,其中境外记者超过1万人次。8月以来,尽管上海出现百年不遇的极端高温天气,每天进入园区的媒体注册人员仍有500人次至600人次,其中约十分之一是境外记者。

      根据上海世博会媒体注册中心累计向中外媒体发放的12389张注册证件推算,每名持证记者往返世博园超过10次。

      截至7月底,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共举办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和集体采访活动。新闻中心内设立的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制作直播节目总长达260小时以上。世博会官方电视新闻团队,向中外媒体提供了约2700分钟的公共电视新闻素材。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东道主通讯社,新华社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100多家媒体提供了图片新闻服务。

      世博会开幕前一周,一档名为“未来城市”的电视直播节目在德国电视一台开播。节目主编汉诺·弗林斯说,4月26日至30日,节目平均收视率达21.6%,每天大约有479万观众收看,这与中方团队所给予的大力帮助有关。

      德国电视一台在一封感谢信中写道:“贵中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包括制作设备和卫星直播等支持,保证了节目顺利播出。”

      路透社电视部也对世博新闻中心所提供的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电视转播公共信号表示感谢。统计显示,路透全球电视信号用户踊跃使用了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式的公共信号,其中47家电视台转播了开幕式,并播出相关新闻超过400次;21家电视台转播了开园式,并播出相关新闻达120次以上。

      4月下旬以来,上万中外记者为世博会马不停蹄地奔波,位于世博园世博中心内的新闻中心,始终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无冕之王”敞开大门。一些境外记者称这里是“记者之家”。

      在持证的552名港澳台媒体记者中,香港《大公报》记者是诸多活跃力量之一。《大公报》驻上海记者站主任茅杰说,不仅上海站的全体记者进入世博园采访,香港总部由总编辑挂帅,还有10名精兵强将积极参与世博会报道。

      “新闻中心的咖啡令人印象深刻,高温天还增加了冰水,工作人员都很耐心,如果工作到深夜,工作人员总是坚持等待最后一名记者发稿完毕才离开,这种服务媒体的敬业精神很感人。”茅杰说。

      令中外记者交口称赞的咖啡和茶点是世博新闻中心为上万名记者准备的意外惊喜。每天从早到晚,总有几名身着制服的“小白菜”(世博会志愿者)为记者递上免费饮料和茶点。“起初我们还担心,安排志愿者为记者煮咖啡是否合适,而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咖啡文化’已经成了新闻中心的独特品牌,无论中外记者,都对此表示满意。”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说。

      “新闻中心的媒体班车确实方便,特别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班车车站向安检口移动了约20米,实现了‘无缝对接’,对我们这些冒酷暑工作的‘老记’而言,这个细微的改进非常贴心,”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上海站站长张玉龙说,“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世博会主办方的一片真情。”

      除了咖啡和班车,世博会进程过半之际,不少记者还发现工作间里出现了一张温馨的按摩椅。与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提供的中医指压推拿等服务有所不同,会期长达半年的世博会,为每家常驻媒体配备了“机器按摩师”。

      自世博会试运行以来的120多天时间内,从制作上万张注册证件,到安排直通新闻中心的媒体班车,从改善记者就餐环境,到为媒体办公区增加遮阳设施,加之专为境内外记者开设的“感知上海”之旅等,一项项细致入微的服务,令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成为温馨的“记者之家”。

      朱咏雷表示:“伴随上海世博会的进程,新闻中心也在不断‘成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