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14, 2010

工程师称舟曲泥石流由地形天气等综合因素导致

  中新社舟曲8月14日电 (记者 刘子倩)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14日在此间向记者表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复杂,是地质、地形、天气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结果。

  殷跃平在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集体采访时说,此次泥石流由山洪引起,经测算其下泄量达180万立方米。从地质条件看,舟曲县城建在花岗岩的侵入岩体上,又有多条断裂带,经过长期地质变动,结构复杂,地质结构破碎。

  他表示,就地形条件而言,沟口高度为1340米,但在泥石流发源地为3828米,相差2500米,地形极为陡峭,这种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加上地质结构的破碎,导致山洪速度加快,从发源处至沟口仅6公里,洪峰流量极大,容易形成特大泥石流。

  殷跃平介绍,在历史上,舟曲一带曾多次发生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造成山体震动,山中有大量滑坡。经过测算,舟曲的降雨量达到37至47毫米时即容易形成泥石流。汶川地震后,部分山体出现“内伤”,导致泥石流发生的雨量临界点下降至20多毫米。

  “8月11日晚上,南峪沟21.8毫米的降雨即引发泥石流。”殷跃平说,“在此之前,我们接到天气预报,经过分析排查,将该区域1500多名村民撤离。尽管一些房屋和车辆被毁,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殷跃平分析说,此次泥石流在山谷中属于沟谷型泥石流,从山中流出后变为面状泥石流,当遇到城镇,行洪能力减小再次变为沟谷型泥石流。从山上流出时,泥石流的行洪能力为每秒1500至2000立方米,而到县城的城关第一小学时行洪能力每秒不足300立方米,因此对建筑的冲击力极大。

  甘肃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黎志恒介绍,此次特大泥石流发生当晚,县城监测点提供的城区降雨量数据为1小时内达77.3毫米,但并没有山中降雨量的数据。对此,殷跃平建议,针对小流域内局地降雨,应该在泥石流隐患所经过的山顶、中途和沟口建设监测台站,并提高防护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预防体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