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对照官、利、名、情的“镜子”,真心实意找缺点、找差距,勇于自我解剖、加强党性修养,真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近日指出,中青年干部要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他强调,要当清正廉明的干部,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要追求公利、约束私利,绝不以公权谋取私利;要干实事不图虚名,立百姓口碑不争风头功名;共产党人既讲对人民之情,也讲同志和亲友之情,但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德。
近年来,随着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领导干部队伍的构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据统计,全国7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40岁以下的占10.2%,41岁~50岁的占45.2%,51岁~54岁的占22.4%。中青年干部已然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标志。但是,同样要看到,我们的不少中青年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系统教育和锤炼,包括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缺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鉴别力与免疫力。如何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正成为当代中青年干部能否担当历史重任的重要课题。
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不同,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中青年领导干部但凡手中掌握了这样那样权力的,基本上绕不开官、利、名、情这四关。官、利、名、情的考验,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最具体、最直接,也是最大、最核心的考验,抓住了中青年干部如何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此,李源潮同志提出的这个重要命题,以及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官、利、名、情作出的规范和界定,实可谓苦口婆心、金玉良言。中青年领导干部应当对照官、利、名、情的“镜子”,真心实意找缺点、找差距,勇于自我解剖、加强党性修养,真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无数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官、利、名、情,在关键时刻就不能正确把握好自己,往往会经受不住考验,直至溃败下来。近年来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勇于担责、甘于奉献的中青年干部的典范,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反面典型。有学者曾经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9岁现象”并不十分严重,相反,53岁以下的年轻的省部级官员超过了半数,占53.1%。这表明,随着领导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违法犯罪“年轻化”问题也在同步出现。
当然,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毕竟是少数,但中青年干部中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如有的年轻干部热衷于搞庸俗的人生规划设计,一切围绕着自己的所谓人生规划干事,新岗位呆了没几天,就琢磨着怎样再“跳一跳”,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年当了市长明年就要当书记,“一年干,两年看,三年不升就嫌慢”。功利当头,成天热衷于搞关系走门子,根本没有把精力放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最容易在这些干部手里产生。
有的中青年干部尽管学历高、书本理论较扎实,却不肯下功夫尽快补上实践这一课,甚至把学问当作自我炫耀的资本。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作也不愿作深入了解,“言必称希腊”,动辄拿时髦的“洋理论”唬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些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被称为“蛙水关系”。他们并不是自觉自愿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而是需要老百姓的时候就跳进去,不想要老百姓的时候就跳出来。人民群众对这样的年轻干部除了摇头还能说什么呢?
还有的中青年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他们在平时表现并不差,甚至比较优秀,但一旦在某些重要环节上需要经受考验时,往往就露了原形。如有的中青年干部因为某次提拔没选上、后备干部没推上,就认为组织亏待了自己,成天垂头丧气,牢骚满腹,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自甘堕落。殊不知,关键时刻重要环节的考验,正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干部党性修养最好的“火力侦察”。如果连这样的考验都不能正确对待,还堪何大任?
日前,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首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上,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沈跃跃深有感触地说:中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对党忠诚、对党负责,在党为党、在党忧党,而不是党是党、我是我。中青年干部要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体现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体现到自觉维护党的形象上,体现到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官、利、名、情,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
文/慎海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