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号”于清道光初年诞生于缅甸,既是云南最早的商号,也一度曾是缅京众侨商的“主心骨”
李继辉告诉我们,他的姐姐如今还在缅甸。而在缅甸扎下根的李家后人,如今大多还在做生意。在辛亥革命之后,“三成号”曾经捐了1万多两白银支持政府。李继辉带着我们参观自己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对于如今依然有很多亲属在国外经商的和顺人,这里的每个院子都隐藏着一段腾越商帮的辉煌。
“三成号” 最早商号墙外开花
对于昔日祖上的辉煌,老李能够回忆起的东西已经不多。进入他家大门后,有一个花厅,这是当年先辈们用来谈生意的地方。在这里,老李挂上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他的两位曾祖母安详地坐在前排,爷爷站在右侧,一只脚踏着台阶,手里抱着老李的父亲。“这是80多年前拍的。我父亲才刚出世不久。我爷爷当年开过一家叫‘云茂祥’的商号。再前几辈的时候,先辈李茂林兄弟曾和荷花乡的蔺自新一起,合资开过一个叫‘三成号’的商号。”他告诉我们。
事实上,早在老李的祖先闯缅甸之前,腾冲一直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并已具备了较高的商业文明。在李氏兄弟与蔺自新合伙开办“三成号”之前,腾冲的商业多以家族经济为主,一家一号,一族一号。“祖上当时识字不多,就觉得三家人组成的商号,就取名为‘三成号’。”老李说。
对于腾冲人来说,“穷走夷方急走厂”已经是一种习惯。“三成号”的起步,从缅甸开始。清道光初年,这家云南最早的商号在缅甸诞生,随后逐渐经营棉花、玉石和丝绸进出口贸易。虽然“三成号”的总号一直设在缅甸当时的国都,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缅甸国都由阿瓦至洞缪再到曼德里的三次搬迁,“三成号”也搬迁了三次。据腾冲当地政府提供的史料记载,在缅甸的阿瓦有一座腾冲侨商自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筑的观音寺,当时实力雄厚的“三成号”从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七年整整10年间均为该寺的“总管值事”,可见“三成号”是缅京实力雄厚数一数二的大商号,无疑又是众侨商的“主心骨”。
虽然我们已无法查证“三成号”当年收留过多少从腾冲奔往缅甸讨生活的同乡,但从“三成号”的伙计中,却出现了一位被缅王聘为顾问的侨领——尹蓉。
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家里人对当年祖上的辉煌已经很少挖掘。在老李之后,或许已经没有几个人能讲清自己家祖上的辉煌。
“永茂和” 昔日和顺首富的故事
昔日和顺首富“永茂和”第五代传人、现年77 岁的李坤拔老人
离开李继辉家,我们来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永茂和”第五代传人李坤拔家中。这个比“三成号”旧址保存更完好的院落,就是当地顺口溜“东董西董弯楼子”囊括的腾越商帮巨富、著名商号“永茂和”李氏家族的老宅。村里人告诉记者,在永茂和的鼎盛时期,昆明城里正义路上一半的铺面都是属于李氏家族的。这个说法同样让我吃惊不已。
虽然“国际贸易”一词在如今说来,大多数人仍觉得有些遥远,但“永茂和”李氏家族上百年前就在从事了。
李氏家族的国际贸易从1850年就已开始。而在此前,“永茂和”商号创办人李永茂的父亲李太昌就常常从腾冲买些麻线、斗笠、白纸、干饵丝、腌菜等土特产,跟着驿路上的马帮走到缅甸的八莫去卖,卖完了再从八莫买一些海盐棉花之类货物,肩挑马驮运回腾冲,每年冬春旱季往返多次,用小本经营补贴家用。到了夏秋雨季便在家务农,仅能勉强糊口。
李永茂长大后,就开始遵循家乡“走夷方”的习俗来到缅甸,由于改善了经营方式并稍有积累,便在缅甸抹谷开设了一个叫“永茂祥”的店铺,经营玉石、珠宝和百货生意。李永茂生有三个儿子——李任卿、李朝卿和李济卿,早年全都在缅甸经商,他们认为抹谷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发展前途不大,断然将主要业务迁往缅甸京都曼德勒并把“永茂祥”商号改名为“永茂和”。三兄弟中李任卿在曼德勒设总号,任总经理,逐步发展了仰光、锡卜、腊戍、八莫、南坎、果领、瑞玻、抹拱等缅甸各地的分支机构;李朝卿则在腾冲设总号,与人合伙,分别在保山、下关及昆明开设分号,经营与“永茂和”有关的进出口贸易;后来又由“永茂和”拨出资金与人合伙,在中国香港、上海、缅甸仰光之间经营生丝及汇总业务。
1890年,清政府同缅甸签订了《滇缅商务条约》;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在腾冲设立腾越海关。到清末和民国初年,腾冲商贸进入旺盛时期,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以腾冲口岸为依托的跨国商行和内陆各地分公司。在这个时期,包括“永茂和”在内的众多腾冲商人创办的商号,发展都达到了历史顶点。到1940年前后,“永茂和”李氏家族,在昆明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南屏街新建楼房7幢,此时,其资产已高达520万余盾缅币。“永茂和”也成为了和顺的首富。
本报记者 冯兴杰/文 符光周/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