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3, 2010

连晴高温热翻114人

  本报讯(记者 陈瑜)露天工作应该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记者昨日从市卫生局获悉,截至昨日12时,全市累计报告中暑病例114例,死亡2例。市卫生局建议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每天11时至16时应避免露天作业。

  据悉,截至2010年8月13日12时,全市累计报告中暑病例114例,其中轻症中暑84例,重症中暑30例,分布于全市19个区县。现治愈51例,死亡2例(一名为户外施工工人,一名为农民),其余61人正在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市卫生局希望各用人单位切实落实市政府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如无防护措施,暂停11时至16时高温时段的露天工作,尽可能减少中暑病例的发生。

  雷雨今日来袭

  “桑拿天”歇气了

  本报讯(记者 刘真)这一周来高温成为天空的主角,不过从今天开始,众人期盼已久的雷雨终于来了,这两天我市各地最高将降温6~8℃。

  昨日的山城依然是高温唱主调。截至17时,共16个区县逾越上40℃以上,最“烫”前三名依次为:云阳42.4℃、綦江41.7℃、江津41.4℃。主城昨日最高为39.6℃,跟前日相比,有了1℃的下滑。

  据市气象台预测,今日凌晨到明天,这场雷雨将自西向东先后进入我市(主城的降雨从今日白天开始),不过雨量分布不均,中西部和东北部普遍小雨到大雨(5至45毫米),局部地区可达暴雨(50至100毫米);东南部普遍小到中雨(5至20毫米)。具体来看:今天,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雷雨或阵雨,其余地区多云;最低气温25-29℃;最高气温34~38℃;主城:雷阵雨转阵雨,气温28~37℃。明天,雨势将大范围驶入,且强度增强,各地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中雨,局部大到暴雨;最低气温23~26℃;最高气温31~33℃;主城:阵雨转多云,气温在今日基础上,走低5℃,为25~32℃。

  专家表示,由于正值周末时间,部分市民会外出玩耍,不过由于前期我市气温较高,使得在本次降雨过程中,部分地区天气表现较为剧烈,请大家外出要当心,而有关部门也要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及强降水引发的局地山洪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药品“中暑”变质

  老汉吃了腹泻

  本报讯(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陈诗雨)连日来的高温让不少人或者动物中暑或感冒了,翻开家里的药箱才发现,药品也“中暑”了,在保质期内也变了质。昨日,西南医院门诊接到一名病人,因喝下了“中暑”的止咳糖浆,导致上吐下泻。专家提醒:高温天气会使药品保质期缩短,变质的药物不治病反致病。

  家住沙坪坝区小龙坎的张大爷家里长期备有止咳糖浆,前些天他咳嗽的老毛病又犯了,便翻出一些以前没用完的止咳糖浆喝了。不料第二天上午,他腹泻不止。张大爷的儿子赶紧将他送到西南医院就诊,经诊断,原来是张大爷服用变质药品所致。回家一检查,他才发现糖浆已经浑浊,而且有一股酸味。

  “夏季气温偏高,如果没有妥善保存药品,其功效可能会打折甚至失效,更严重的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要养成经常清理家庭药箱的习惯。”西南医院药剂科刘松清教授提醒市民,过期药品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看到药品如冲剂发粘、结块,用白蜡封住的药丸开裂等情况发生,就应该停止服用了。

  在药品说明书上,常温储存就是指药品储存温度在10℃~30℃;阴凉处即指20℃以下;阴暗处储存则指药品储存要避光而且温度保持在20℃以下;冷藏储存则要将药品置于2℃~10℃的环境中。对于夏天容易变质的药物,应放在不超过20℃的阴凉地方,并注意避光。药品最好储存在原来的包装容器内,不要另外分装到其他容器。药物取用之后,应立即归还原处收藏,不能随便放置在外。内服药与外用药应用有颜色的标签区分(一般外用药可用红色标示,起到警示作用),并分开存放。保持标签的完整性。每个品种的药品都要有标签,写明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没有标签以及标签不完整的药品不能使用。

  ■相关链接

  这些药物需要“避暑”

  糖衣片、分散片:受热、受潮容易失去光泽,或表层破损,甚至出现斑点。

  胶囊或胶丸: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AD胶丸等,受热会软化、破裂漏油、粘连、产生异味,导致药物不能使用。

  散剂、干混悬剂和添加了蔗糖的颗粒剂:受热容易变质或者结块,不能再使用。这些药物开封后一般只能存放3~5天,而且一定要注意防潮。

  眼用制剂:像红霉素眼膏、润舒滴眼液这类药物都属于无菌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夏季天热,使用时间更短。

  中药制剂:尤其是添加了蜂蜜、红糖的中药制剂,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发生霉变。

  中药饮片:到了夏天,中药饮片容易出现各种“中暑反应”,如党参-虫蛀、生姜-霉变、炒杏仁-走油、金银花-变色、芒硝-潮解、冰片-升华变性。所以,要在一周之内煎煮使用。

  记者 叶惠娟 实习生 陈诗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