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医疗旅游可能引外国人争夺中国医生质疑

  外国人争夺中国医生?

  医疗问题在所有国家都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中国的医疗尤其受到大众的关注,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声中,发展医疗旅游会不会引来外国人争夺中国医生的质疑?

  记者采访韩国全球医疗推广协会主席朴仁初(Dr. Inchool Park),问及韩国医疗旅游行业是否面临来自民众的压力时,他承认的确有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为了消除民众的担心,保证海外患者不侵占韩国本国民众的医疗资源,政府在去年制定了新的法规,要求医院提供给海外患者的床位限制在床位总数的5%以内。不过,他同时表示:“(限制)很快就被改变,现在没有限制。”

  上海医疗旅游平台的医疗资源,都来自各家大型医院的特需病房,这些医疗资源是医院中本来就有的、针对特殊患者的部分。

  事实上,在医疗旅游平台成立之前,已经有零散的外国客人,到中国边旅游边治疗,世博会期间,东方医院也接待了不少这样的客人。42岁的加拿大游客史密斯先生来上海旅游的目的并非只是参观世博会,在旅游的间隙,他专程到东方医院接受了牙科专家的植牙手术。借世博之行前来东方医院进行体检的还有德国慕尼黑市市长及其夫人,他们惊讶地发现医院竟然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双源CT系统,这样的硬件设施在欧美国家的公立医疗机构也并不多见。接近一天的体检过后,两人的核磁、B超、心电图及心超检查的中英文对照报告单在12小时之内清晰呈现,其速度比以医疗旅游著称的新加坡还快了6个小时,而检查费用仅相当于德国医疗机构的1/8。

  国务院2009年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在国内的公立医院,也基本遵守10%的界限。

  上海市东方医院是平台的发起单位之一与合作伙伴,也是上海市承担涉外医疗服务人次最多的国有大型医院,许多国家元首在上海访问期间,都由这家医院提供医疗保障。关于海外患者是否会与中国患者争夺医生、床位的问题,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认为,完全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中民教授表示,上海市各大医院特需服务资源的利用,并没有饱和,完全有能力接待更多的海外患者。

  不过也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一些地区,公立医院难守10%的上限,对发展特需服务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今年有媒体报道,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出炉,其中,特需服务比例“10%”,规定为“服务收入比例”。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卫生部官员表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方案中所说的“10%”,指的是床位占比。这篇报道认为,江苏省的方案已经巧妙地放宽了限制。

  也有人提出,为了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中国的医疗旅游是否可以让民营医院作为主力。但刘中民教授表示,这个设想目前尚无法实现。“要吸引海外患者,首先医院要有一定的规模、技术和服务能力,以及公信力,而国内民营医院,显然还没有满足这些条件。”他表示,在新加坡、印度、泰国,医疗涉外服务的确是由大量民营医疗机构承担的,但它们的民营医院发展已经成熟,在中国,主要的医疗资源还是都集中在大型国有公立医院中。

  在赞成公立医院发展特需服务的观点中,有人认为高端特需服务可以给医院创造更多的盈利,以此来补贴医院的公益基础医疗服务。关于这种说法,刘中民教授表示认同,但他认为对于医院来说,涉外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一家医院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体现医院的综合水平。刘中民还特别提出,医疗是关乎生命的事,一个国外患者信任中国的医疗,代表他对一个国家信任,发展医疗旅游,还有助于改善国家形象。

  在杨健看来,以上的担心为时过早,刚刚诞生的中国医疗旅游需要操心的,是“客源问题”。

  出口还是内销?

  目前,“医疗旅游”的概念限于面向海外顾客的医疗服务,不过,一些旅游业从业人士却认为,“医疗旅游”的概念在中国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延伸,国内市场才是“医疗旅游”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很多职工都曾享受由“单位”提供的“疗养”福利,当时全国有很多针对职工、干部的疗养院,高峻教授认为,当时的疗养形式,其实就可以归为“医疗旅游”的概念。现在,大多数国人的旅游,还局限于“下车看庙上车睡觉”的观光游,旅游不仅没有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反而让人劳累不已。一些富裕阶层开始对兼顾保健、医疗的旅游产生需求,但这部分游客,往往流向海外。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旅游部门近年开始向中国大陆市场推出体检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目标是中国的富裕阶层。

  符全胜教授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需要在旅游的同时得到休养和简单的保健、医疗,针对国内市场的“医疗旅游”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表示,酒店业的发展路径很有可能是医疗旅游业在中国发展的范例。改革开放初期,高级酒店几乎专为海外客人服务,但30年以后,国内顾客已经是酒店主要的消费群体。高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不一定要依赖海外市场,中国本土市场将会更加广阔,而且,这种旅游产品,已经被业界看好。

  当然,两位旅游业界专家,已经把“医疗旅游”的概念,泛化到保健旅游或者健康旅游的范畴,而对于杨健来说,中国首个医疗旅游平台的职责,还是打开海外市场。目前,中国医疗旅游的信息,开始一点点被海外所知,杨健告诉记者,最近又有几名国际患者,通过医疗旅游平台网站咨询是否适合到中国进行医疗旅游。“有一个人还是非洲的。”

  中国医疗旅游刚刚起步,坚守“服务外包”也好,开发内需市场也好,规范的运营才是保证一个新产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各国“抢”病人

  美国杜克大学法奎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副教授Marco D. Huesch表示:医疗旅游业的全球化蔓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引起各国医疗系统的反思和进步。

  实习生/吴晓琳

  据统计,医疗旅游已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新产业,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从最初年份不足万人上升到目前每年数百万以上。

  作为全球医疗旅游业的龙头老大,泰国以整形外科为主打,吸引各地人民前去支持泰国经济,仅在日本,每年就有约8万人赴泰国医疗旅游。

  印度紧跟其后,被誉为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医疗旅游目的地。2007年,印度医治了45万名外国患者,虽然印度国民平均1000人分配一张床位,但这个国家拥有高端的医疗技术,有人把这种现实形容为:“一流世界的服务,三流世界的价格”。 2005年底,《纽约时报》报道称预计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收入将达到23亿美元,医疗旅游业也将成为继信息技术后印度经济的第二大推动力。

  新加坡拥有精密的医疗服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的国家,最有名的是减重手术和健康检查。地处欧洲中部的匈牙利以医牙出名,拥有无数的优秀牙医,“修复残齿”、“种植新牙”是其特色项目。巴西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整容市场,多数医院得到了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的认证,2001年的“巴西小姐”冠军,年仅22岁就在赛前整容多达23次,成为了巴西整容市场的活广告。马来西亚的医疗旅游口号是:“放松的时候就是做健康检查的最佳时机。”游客可以在休闲间隙前往与下榻旅店挂钩的医疗中心做胸部透视、血压测试、肝脏扫描等健康检查。

  医疗旅游业在以上国家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价差和“先天优势”。心脏手术在美国需花费13万美元,而在新加坡只要1.875万美元,在印度更是少至1万美元。价格便宜只是其一,疗效和周到的服务更是其优势所在。

  医疗旅游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以泰国康民医院(Bumrungrad International Hospital)为例,医院主页上有专门为国外医疗旅游者提供咨询和申请服务的通道,还有个名为“insurance for medical travel”(医疗旅游承诺)的专题,里面有与“Global Protective Solutions”(全球保障措施)等保障机构的链接,GPS提供综合性的保险方案,为个人、雇主、服务商提供保障服务,还为不断发展的医疗旅游业提供特殊保障。

  2003年成立的美国Med Retreat公司致力于帮助顾客承诺:如果顾客到了目的地,对当地的条件不满意,可以选择取消,5个工作日内就能退款;接受治疗前无需支付国外的医院任何费用,而是交给公司订金,钱留在美国,仍由顾客支配,也可退还。

  《纽约时报》发表的《论医疗旅游》中谈到:几年前,到国外医疗旅游的人都是没有医疗保险的,但如今,为了避免支付额外保险费的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和需要本国内没有的手术的病人都加入了医疗旅游的行列。

  一些国家的政府,对医疗旅游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据报道,日本政府为了扩大招揽外籍患者到日本进行医疗观光,打算在本年度设立新的医疗居留签证制度。如此一来,外籍人士安排在日本停留的行程比较具有弹性。目前日本针对外籍人士发放的商业签证最多可停留90天,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在商用签证目的栏中追加“医疗”等的方案。

  美国杜克大学法奎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副教授Marco D. Huesch表示:医疗旅游业的全球化蔓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引起各国医疗系统的反思和进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