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留下16万元的遗产,全捐了两个儿子牢记父训,陆续捐了三千万

  本报通讯员 宋彦佩 杜静静 本报驻绍兴记者 史春波

  “老人走了,很安详,祝他一路走好”

  “老人一生乐善好施,临走前还立下遗嘱,捐出了16万元存款”

  前天凌晨,93岁的上虞老人王增富走完了人生。他节俭持家而又乐善好施的美德却常留人间。

  在最后一刻,老人做了最后一件善事:立下遗嘱,把几十年来的积蓄捐出,一共16万元。

  昨天,家人帮他完成了遗愿,把16万元钱捐给了家乡上虞陈溪乡学校和老年活动中心。

  而他留下的“遗产”,还远不止16万元。

  老人一生勤劳节俭 对乡邻却乐善好施

  在陈溪乡陈溪村村民的眼里,老人的节俭是一致公认的,他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行同样有口皆碑。

  据村民介绍,老人的妻子38年前去世了,两个儿子全靠他含辛茹苦拉扯大。老人坚持供儿子上学读书,家中还有老母要赡养——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王家的生活过得很艰苦。

  那时,王增富老人精打细算,舍不得买油,家里吃的菜几乎都是蒸煮的。但一遇乡邻有困难,他却毫不吝啬地接济他们。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娶媳妇,差5元钱的聘礼,他知道后,就拿出5元钱,送给我们补了缺。”邻居老王回忆说,那时5元钱很值钱呢,一年养头猪也赚不到10元钱。

  当年,村里一对夫妇为了5分钱一斤的酱油吵架,又是王增富拿出钱来赞助他们,而他自己却一直用泡的干菜汤当酱油。

  “王大伯为人很平和,后来儿子办厂致富后,仍旧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平时吃饭时常看到他只有一碗咸菜下饭。”村民徐建强说,爱劳动的老人平时还喜欢自己种蔬菜,常分给邻居吃。

  两个儿子牢记父训,已捐款3000万元

  父亲对人慷慨、对己节俭的品格,深深影响了两个儿子王苗通和王苗鑫。

  20年前,两个儿子走出陈溪创办企业,现在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但他们牢记父训,富了不忘乡邻,热心公益事业,迄今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达3000万元。

  早在1994年,陈溪乡急需建设中心小学教学楼,因资金缺口较大难以上马,老人的大儿子王苗通当时就毅然从自己东借西凑打算用于创业的30万元资金中抽出15万元捐资助教。

  十多年来,王苗通出资40余万元修建乡里陈溪村、干溪村、虹溪村的道路,方便农副产品运输;捐献6间厂房,作为乡老年活动中心;出资1300多万元,建剧院、建陈溪乡中心小学。

  从去年开始,王苗通每年出资30余万元,让陈溪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拿到300元生活补贴;今年,王苗通又捐资帮助建造陈溪卫生服务中心。

  “父亲一生节俭,但非常支持我们做公益事业,他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常为别人着想,不可自私自利。”王苗通说,小时候,家里还未摆脱贫困,父亲却常常向乡邻伸出援手,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兄弟俩。因此,兄弟俩从小就铭记公益为重、慈善为怀的家训。

  小儿子王苗鑫说:“逢年过节,我们兄弟俩都要给父亲一点孝顺钱,他都舍不得用,省下了这16万元钱。父亲一生很平凡,但在我们心中他真的很高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