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萍国际周刊专稿
采访对象: 沈丁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吴心伯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0年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更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在这一年中,中美两国领导人频繁会面成为亮点,但贸易战、货币战等阴影也笼罩在人们心头。专家总结,相较于去年,2010年的中美关系是博弈的一年,充满了摩擦与动荡,但仍处于常态范围内。
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0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生了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上升到了第三位,同时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中国在联合国的会费比额和维和费用分别上升至第八和第七位,双双进入前十。吴心伯称,中国的国际地位近年来逐步上升,但2010年是中国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的一年,这些变化是其中最显著的三个指标。
此外,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核安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要场合,中国的声音和中美领导人的交流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影响会议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还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列在了第一位,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但吴心伯同时指出,中国的实力上升后,各方都会对我们寄予厚望,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我们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点“树大招风”的尴尬。他表示,中国也应该慢慢适应自己在国际舞台的新角色,用平常心看待,今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沈丁立则认为,随着影响力的上升,中国在参与处理国际事务时采取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我们受到责难也开始增多,从这方面看,今年是近年来中国处境最困难的一年。
美国传统做法尚未调整
中美政界高层交流异常频繁是今年中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仅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就举行了三次双边会谈,分别是1月在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G20多伦多峰会、以及11月在韩国举行的G20首尔峰会。但也出现了不能忽视的不和谐因素,如美国今年通过了新的对台军售方案,奥巴马年初还接见了达赖等。
吴心伯评析称,新的形势要求中美交流合作多于对抗,包括领导人的互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年看到两国高官频繁互访的原因。但是美国在重视中国的同时,还没完全适应中国的变化,在对华问题上很多老做法还未调整过来,例如对台军售和接见达赖,这些都是美国官员的一贯做法,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老问题。这些需要两国通过外交途径逐步沟通。
美国失业率高企的替罪羊
中国在各大国际组织中地位上升的同时,中美贸易却摩擦频繁。从今年年初以来,美国从总统到财长,从国务卿到议员,都在人民币汇率方面频频向中国施压,甚至企图联合其他国家围攻中国。同时,美国商务部也对中国多种商品提起双反调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一些美国议员还酝酿在国会通过“人民币汇率法案”,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特别关税。而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坎昆会议上,美国照旧将自己的减排责任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挂钩。
吴心伯称,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也在上升,当然对美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势必会让美国越来越在意中国。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居世界首位,美国自然会拿这点做文章。而美国自己的经济在这一年中仍不景气,复苏成绩不稳,国内失业率高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难免会找替罪羊,而中国正是扮演了这个角色。
沈丁立则认为,虽然经济方面摩擦频频,但今年中美关系最大的亮点就是保持了总体稳定的经贸关系这一大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美财政部则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避免了贸易战爆发的危机。沈丁立还指出,事实上,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的升值反而推动中国企业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甚至开创了一些新的出口领域,使中国出口总额扩大了。这是中美关系今年最大的成就。中美关系的原则就是在关系不破裂的前提下,各自争取最大的利益。这点双方都做到了。
选举炒作突显中美摩擦
在今年的中期选举中,中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少候选人还打出了反华广告。
吴心伯称,2008年总统大选时适逢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急需中国帮忙救市,因此提到中国的正面因素较多。但是如今美国的失业率依然高涨,政府压力很大,中国成了替罪羊。美国民众认为,是中国抢夺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虽然政客知道,他们在中美贸易中获益良多,但为了在选举中争取更多的选票,他们也大肆批评中国。所以说,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情绪确实存在,再加上政客出于选情需要大肆炒作,使得中美摩擦在今年尤为突出。
而中期选举过后,共和党在国会众议院中占据了多数席位。吴心伯表示,从经贸关系来说,这对中美是好事,因为共和党代表的是大企业,更希望看到中美经济发展,不主张搞贸易保护主义。他们对气候问题不感兴趣,因此美国一直没能通过气候法案。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在气候问题上不可能往前走。如今,美国的立场越来越不受欢迎。相反,中国在减排承诺和核查方面都采取了“更开放、更可预期”的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美国利用中国与邻国纠纷
奥巴马上台后一直高喊重返亚洲的口号,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美国更加快了这一战略的步伐。例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席东盟外长论坛时明确表示将插手南海事务。在中日发生钓鱼岛海域撞船事故、韩国“天安”号舰船沉没和朝韩炮击事件的大背景下,美日韩三国大搞联合军演,美国不顾中方反对,派航母参加美韩黄海军演,还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些都给中美关系造成了伤害。
吴心伯说,一方面,亚洲将是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美国自然要维护自己在该地区的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在亚洲有很多盟友,这些关系都需要维护。而制衡也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部分。在今年的博弈过程中,美国很好地利用了中国周边的国家。中国和周边国家本来就有领土争端等矛盾,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一些国家出于本能,对中国的疑虑有所上升,希望拉美国一起牵制中国。美国很好地抓住了这些机会。例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插手得到了一些东盟国家的呼应。
沈丁立更是指出,目前美国实力下降,信心不足,开始拉帮结派,而中国却开始信心上升,但客观上实力又还不及美国,结果今年的博弈使 “原本撕裂的美日同盟”得到修补,使“原本破损的美韩同盟”得到了加固。
但是两位专家都表示,这些国家本身也有“脚踩两只船”的嫌疑,它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度远远胜过对美国的依赖度,但在安全问题上又长期借力于美国。这样的现象长期存在,它们不会为了美国而与中国翻脸。而美国自身在制衡中国的时候还要注意限度,因为在经贸和朝核等问题上,美国也必须借助中国。
期待胡锦涛访美恢复信心
总结2010年的中美关系,吴心伯说,这是充满博弈和动荡的一年,但还在常态范围内。
按计划,胡锦涛明年初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沈丁立表示,希望胡锦涛此次访问得以成行,不要受中美摩擦的影响,让两国关系重新恢复一点信心。
他表示,由于政治体制不同,美中相互缺乏信任。美国认为,中国会对美国构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抗衡的姿态。美国相信,中美之间可以发展合作关系,但又不允许中国发展到对其具有威胁的水平。至于未来的中美关系,他认为“坏不到哪里去,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只要保持在不剧烈震荡的水平就可以。
而吴心伯则称,胡锦涛明年的美国之行至少可以做到三点:首先是向美国民众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不是美国经济的问题,而是希望;其次是在战略上安抚美国领导人:中国的强大不会威胁他国;最后是争取让美国放宽对华技术出口,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改善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环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