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0, 2010

澳门保护世遗七大高招

  “文化遗产开发难题”12

  澳门保护世遗七大高招

  裴钰

  2005年6 月15 日,澳门历史旧城区成为中国第31个世界文化遗产。与众多内地城市不同,澳门的“古城区改造”、申遗、保护,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并在申遗成功后的短短5年中,真正实现了旅游、民生、经济转型的“三赢”发展。澳门世遗,由此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开发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不拆迁,也可以很便宜,而且效果也不差。

  古城拆迁之殇

  在内地,为什么公众和舆论对古城改造批评甚多,对申请世界遗产质疑不绝,对一些遗产规划和区域保护敬而远之,乃至怨声载道?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内地部分城市,其遗产的区域保护,大到历史旧城区,小到遗址公园,甚至景区,许多都以触及民生根本利益的拆迁为起点,大体分为两个模式。

  一为 “大拆大迁”模式”,比如天津,特点为拆迁涉及范围广、规模大、力度强、速度快。天津历史旧城区开发全面启动,以史无前例的大拆大迁为起点,2003年6—12月,累计拆除各类房屋69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88 万户、7.88 万人口。除少数新建、在建项目和历史建筑外,具有600年历史的老城厢地区被夷为平地。

  二为“暗度陈仓”模式,比如苏州。1995年起,苏州旧城区改造,树立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原则,这一原则目前被广泛仿效。其实,该原则“巧妙”地模糊了保护和改造的“平衡比例”问题,造成了三个弊端:1.改造部分的比重过大,保护部分的比重过小;2.保护了极少数的实体建筑,但破坏了整体的历史风貌;3.新建的居住建筑布局单一,从根本上损毁了古城肌理。

  陕西西安大明宫遗址区创造了目前为止的拆迁最快纪录:2008年9—11月,仅仅50天,就拆迁了6400余户国有企事业单位居民户和89家单位,3600余户的棚户区,两个共1000余户的村庄,拆除总面积超过310万平方米。

  2010年7月,河北承德完成了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拆迁工程,投资87亿元,拆迁避暑山庄外八庙景区周边5200多户,130万平方米,房屋拆迁率99.14%。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广州历史旧城区改造,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名,据初步测算,拟拆除建筑1050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5个澳门,1.34个香港岛。拆迁涉及60万人口,投入资金约千亿元。

  不拆迁,是否可以实现历史旧城区的优化保护,是否可以实现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是否可以促进城市地产增值?内地众多城市的答案是否定的,而澳门的答案则是肯定的。这就是澳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最引人深思的发展内核。

  澳门的保护策略

  2004年,澳门深化进行旧区重建和整治,有四个要素:整合重建发展、楼宇复修、更新小区、文物保护;其中没有大规模拆迁。有四个原则: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兼顾个人和整体利益、公平合理、重视成本。在《200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里,澳门政府郑重承诺“尽可能让一座澳门古城重现世人眼前,使澳门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得到永久的保存”。

  澳门市政厅广场,是古城区改造的个案,其改造后成为步行广场,新建众多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喷泉、商铺、座椅等等,铺装欧洲波浪形鹅卵石地面,集艺术审美、文化传统和生活休闲为一体,成为澳门的一张城市名片。

  笔者在澳门调研期间,将其古城区改造经验,总结为“澳门七条”。1.全面进行功能置换。将标志性的广场变为步行区,修整机动车交通路线,塑造适宜停留和观光的场所。2.整合场景元素,使得人造景观和文化空间自然整合。3.大力培育节庆活动。4.不搞大规模拆迁和面子工程,严格管理控制改造成本。5.重视商业活力的孕育和维护。培育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并未拒绝低端产品和低层次消费。6.优先重视改造和居民的和谐。在旧城区改造中,政府积极推动公共机构、私人企业和居民共同合作及参与,设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7.旅游发展不满足于游客人次的增加,而转为游客消费水平的提升,关注游客消费的统计。将文化旅游发展,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

  “澳门七条”的本质是“适度保护”,并确保了申遗成功,这深刻揭示了一个看似浅显的事实,世界遗产的考核评审,从未要求“过度保护”,即以牺牲遗产地的社区和居民利益,来换取遗产保护的“视觉效果”。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地罕有大规模拆迁和动迁。

  不拆迁而成功申遗,不拆迁而优化保护,是“澳门七条”的发展精髓。

  世遗改变澳门经济结构

  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衡量标准,并非人们的视觉效果,而是可持续发展指标,发展是硬道理,也是硬指标。

  申遗成功后,澳门旅游呈现双位数的高增长。2006年1—9月,入境游客为1589.58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游客人均消费第一季度1562澳门元(同比增长5%),第二季度1468澳门元(同比增长10%),2006年上半年游客消费总额(不包括博彩消费)为157.93亿澳门元,同比增长25.4 %。

  澳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来促进区域经济的“适度多元”,以优质的世界文化遗产游作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发展包括观光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和购物旅游等在内的多元旅游产业,以此来改变过于依赖博彩业的单一经济结构。

  澳门旅游过去是“博彩旅游业”,2005年后,在保持博彩业发展的同时,依托于世界遗产品牌,发展多元的旅游产品,构建起澳门“文化旅游”的形象,会展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新产业。

  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澳门的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2009年,澳门新增定位“亚洲首选的会议目的地”;今年1—6月,澳门的游客消费总额(不包括博彩消费)为155.1 亿澳门元,同比上升33.6%。基于世界遗产,澳门实现了旅游业的有序转型。

  目前,澳门博彩业稳健增长,文化旅游业极其畅旺,不断扩大了对住宅、商业房屋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业发展。加之横琴开发、轻轨上马,以及港珠澳大桥兴建等,澳门房地产市场及价格受惠良多,增长强劲。这生动地表明,城市地产和古城改造可以“和睦相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避免成为地产开发的牺牲品,城市化和古城保护可以协调进行。

  澳门和内地众多城市一样,有着普遍性的难题,比如发展空间有限,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但是,澳门古城区改造,以及相关产业的包容性增长证明,搞文化旅游和古城改造,大规模拆迁是完全不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大幅度降低申请和管理世界遗产的成本。

  仅申遗投入一项,河南安阳殷墟约2.3亿元;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约2亿元,湖南省新宁县丹霞地貌约4.5亿元;河南嵩山约7亿元。和内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澳门在2000—2009年,用于修缮、保养和维护本地文化遗产,2005年顺利通过世界遗产评审并良性运转,9年间的总和只有约1.2亿元人民币。

  最主要的是,历史旧城区的居民可以分享改造的红利,而不是被变相“驱赶”出旧有的家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