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 2010

82岁中山陵园界石藏身桥洞之谜

  

82岁中山陵园界石藏身桥洞之谜
记者趟水进入桥洞,赫然发现内藏十块民国时期的中山陵园界石
82岁中山陵园界石藏身桥洞之谜
陵园界石确立了中山陵园的地界
82岁中山陵园界石藏身桥洞之谜
桥上行人步履匆匆,岂知桥洞中暗藏中山陵园界石已多年

  ■桥洞竟然暗藏十块界碑,一直无人知晓

  ■中山陵“活地图”说出秘密,证实界碑身世

  ■陵园称谓终于真相大白

  出中山门,拐向陵园大道,就会看到路边树立着一块界石,简洁的立柱造型四四方方,每一面都刻着“总理陵园界石”六个字,并漆成郁郁葱葱的绿色。

  这样的界石,沿着紫金山外围一圈,很多地方都能看见。然而,你一定想不到,在藏经楼通往灵谷寺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的桥洞里,还藏着10块界石,并且上面的名称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刻的是“中山陵园”。这些界石记载的是哪一段历史?中山陵园这个名字,最早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神秘的界石,又为何会藏身于桥洞之下?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老界石藏身何处

  中山陵园界石身世

  老园林众说纷纭

  老界石藏身何处

  “活地图”语出惊人

  作为划定中山陵园地界范围的标志物,从建陵之初,中山陵园自然就有了界石,在各个“门口”守护着中山陵。

  目前中山陵园外围的界石有两种,都刻着“总理陵园界石”,一种是花岗岩材质,看起来比较新,另一种,则是古朴的青石材质。

  青石材质的,眼下只有两块,一块在卫岗加油站附近,另一块则应该位于环陵路北区入口,往尧化门与马群方向。说“应该”,因为最近中山陵工作人员巡查时,并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也许被人移走了,或者干脆给人拔出来扔了。”工作人员无奈地说,他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两块界石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被记者随机询问的几位市民,都认为应该是中山陵建陵之时。中山陵园土地规划建设处处长朱生树也这么认为。

  “那两块,都是老的了。”朱生树告诉记者,根据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要求,2006年中山陵组织勘测定位,重立界石,并建起一份完整的档案,这项工作就是由他们处室负责的。当时对老界石做了个摸底普查,结果只找到这两块。“青石的,字没有涂色,”朱生树描述,“估计以前在柱头部位还有中华民国国徽或者国民党党徽,不过现在没有,也许文革当中被磨平了。”

  不过,立即有人更正。1995年,中山陵也曾有过一次竖界石的行动,由另一个处室负责。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两块所谓的“老界石”,其实是他们当年竖的。

  “我们立了两种,一种是‘总理陵园界石’,一种是‘中山陵园界石’。前者就是仿的1929年的样式。”

  “解放前的界石,一块也找不着了,就连我们1995年竖的,这才十几年,现在也只剩下一两块。”工作人员很遗憾。

  然而采访中,记者却意外地获悉了一个重要信息:在藏经阁通往灵谷寺的路上,有一座石桥,桥洞里还藏着一些解放前的老界石,刻的是“中山陵园”。发现它们的,是被誉为中山陵活地图的刘维才老人。1941年,中山陵园山上有12个分驻派出所,他在其中9个工作过,对中山陵每一处都了如指掌。

  本刊记者实地探访,桥洞惊现十块界石

  “活地图”坚守秘密,修桥者毫不知情

  本刊记者实地探访,桥洞惊现十块界石

  “解放前怎么可能有中山陵园界石?”中山陵园文物处副处长刘东华一听到这个消息,连呼“不可能”,理由很简单,解放前,文献资料上几乎没见过“中山陵园”的说法,“直到解放以后,我们才叫它这个名字。以前都是尊称为总理陵园。”

  不过,谨慎的他还是决定和记者一同前往,实地探访。

  这一片山林人迹罕至,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很难找到。山涧清澈见底,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中间钢筋混凝土结构,两边很明显是后来拓宽的。桥上桥下转了几遍,也没看到界石;桥洞里除了潺潺流水和鹅卵石,什么也没有。

  难道搞错了?记者不死心,索性趟着溪水钻进桥洞。走到桥中间,猛一抬头才恍然大悟:原来宝贝全都藏在这儿!

  一块块界石整整齐齐地码在头顶,老桥建造的时候,就拿它们来当建筑材料,每一块上面都刻着蓝底白字:果然是“中山陵园”四个大字,楷书阴刻,上端还有国民党的党徽。

  虽然年代久远,但这些界石保存得相当不错。砌在桥下,这些年倒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桥洞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秘藏空间,所以,蓝底白字才会清晰如新,只有一块上面有些残缺。

  记者数了一下,一共10块。每块长约2.5米,宽0.5米左右。

  “还真的有,太不可思议了!这对中山陵来说,可是个重要发现。”刘东华一脸惊喜,瞬间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看法:原本以为老界石一块也不剩了,现在竟然一下子发现10块!更重要的是,将中山陵这个名字的历史,一下子往前推了几十年。“实实在在的物证,这可作不了假。”

  界石藏得太隐蔽了。即使1984年,这座桥曾经有过一次扩建,对世人来说,桥洞的界石依然是秘密。56岁的贺仁斌参加过这次扩建工程,然而,当记者拿出“中山陵园”界石的照片给他看时,他一脸茫然。“桥下有字?我从来没看见过啊?真是怪了!”

  只有刘维才,借着这次修桥,无意间发现了秘密。刘维才负责指挥这次扩建工程。1984年,中山陵园计划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并在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60周年纪念日之时开馆。众人觉得,纪念馆前应该有一尊孙先生的像,于是决定将孙先生的生前好友梅屋庄吉为其铸造的铜像移来。

  刘老回忆,铜像到藏经楼,需要经过这座小桥,但桥面比较窄,大型车辆没法通行。“那是1984年的夏天,我们在桥的两边各加宽了1.5米。还按民国风格,加建了青石护栏。”设计扩建方案的时候,刘老钻到桥下,察看老桥情况,猛一抬头,10块中山陵园界石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个发现,让刘维才激动不已,但他没敢声张。因为那个时期,被人为毁掉的文物太多了!与其给不懂的人看到,破坏了,倒不如就让它们悄悄地呆在这里。谁能想到自己脚下踩着宝贝?

  他让这个秘密又沉寂了16年,“现在可以说了,相信现在的同志会给它们更好的保护。”

  陵园称谓,“中山陵”早于“总理陵园”

  园陵界碑共有五个版本,洞内界石身世成谜

  陵园称谓,“中山陵”早于“总理陵园”

  那么,这些秘藏于桥洞之内的界石,究竟是什么年代的呢?

  根据上面的国民党党徽,刘东华判断,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物件。这座桥中间的老桥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和藏经楼一起建的,也就是说,这10块界石的“诞生”时间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刘维才老人则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1928年。

  “中山陵的界石一共有过5个版本。”刘老为记者一一数来。

  1925年4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成立,首要的任务就是选定墓址。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墓址确定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一开始,葬事筹备处试图征用紫金山的全部,除了修建孙中山的陵墓,还打算在附近建设中山学院、中山园、中山林等,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纪念陵园。不过,当时的南京局势比较混乱,交涉起来有困难。原定6500亩的范围,被江苏省政府一下子缩到了“官荒山场约800亩,民地1200亩”。1925年9月中旬,800亩公地正式圈拨出来,并竖立了界石。

  这是最早的界石,不过,它们是什么样式,用的什么材质,现在已无人知晓。

  第二个版本,是1928年埋下去的。当时,国民政府已经迁到南京,陵园范围扩大,将紫金山全部划入,北以省第一造林场林地为界;东迄马群;西至城根;南沿钟汤路直抵朝阳门,即现在的中山门。“1928年的界石,只是临时身份,所以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本来打算陵墓完工后,换上青石做的‘总理陵园界石’,但实际上后来没换。”刘维才说。

  第三个版本,就是1929年。这一年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又制了一批“总理陵园界石”。这批界石堆放在一处空地上,渐渐散落不知所终,数量越来越少。文革时,中山陵老照相馆旁要修猪圈,又来了一些工人,将最后几块也全部抬走,去砌猪圈了。

  解放后,1995年和2006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又有两次竖立界石。

  那么,刘维才是如何确定藏身桥下的这十块界石,是“1928年版”的呢?

  刘维才分析,这十块界石材质为钢筋混凝土,第三、第四版本都是青石,第五次用的则是花岗岩,显然不符。那刘老又是如何排除它们是“1925年版”的可能性呢?

  刘维才说,因为他亲眼在中山陵园的边界见过这种界石。日本人占领南京时,在东郊发生过激烈战斗,毁了一些。上世纪40年代,紫金山外围还有几个地方有,卫岗下马坊附近有一块、五棵松有一块,这与1925年立的界石范围不符。不过,解放以后,只剩下岔路口(环陵路)一块,上世纪60年代初还在,文革中突然不见了。也不知道是被人搬走,还是砸烂了卖钢筋。没想到,桥下还藏着这10块,逃过重重劫难。

  “估计这些是当年多下来的,1934年建藏经楼,干脆把它们也利用起来,拿来造桥了。”刘老说,很多人以为中山陵是后来的叫法,以前就叫总理陵园。因为文献资料中都是这么写的,现在“铁证如山”,原来,1928年,紫金山就已经被称为“中山陵”,比“总理陵园”的说法还要更早。

  城市建设蚕食边缘,陵园面积被迫缩水

  不同时代界石位置变迁,刻录中山陵园范围变化

  城市建设蚕食边缘,陵园面积被迫缩水

  作为划分地域的标志物,界石也记录了中山陵园80多年来,范围由小变大,近年来又慢慢遭到蚕食的状况。

  “最早是1925年的800亩公地,即使加上葬事筹务处需要掏钱买的1200亩民地,也才2000亩。”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刘东华说,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江浙沪宁地区,6月,葬事筹备会议决定扩大陵园范围,进行整体规划。

  1928年7月,筹备处下面正式设立购地处,开始测量、调查、收购紫金山周边各村民有土地。到1929年6月孙中山奉安大典告成,葬事筹备处改组为止,紫金山南部24个村子的民地已全部收购完毕,一共收购了19277亩土地、137800多棵树木。紫金山北面的民地收购,则由葬事筹备委员会改组而成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继续办理。1930年以后,整个紫金山及山脚周边地区,都纳入了陵园的范围,合计45872亩,里面有40个村庄,环陵一周达22.5公里。

  而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周边的边缘地区不断被“蚕食”。就拿2006年距离现在最近的这次竖立界石来说,宁杭公路一带,只能随着道路的拓宽,将界石位置往里面挪。

  而且,部分地段的界石经常遭到破坏。环陵周边的一些单位、小区,觉得立在自己门口的界石看着碍眼,就偷偷拔掉扔了。反复几次之后,没办法,只好再换附近其他地方立。虽然中山陵园的界域面积仍然号称45000多亩,但实际上随着界石位置的一次次改变,中山陵园的面积也在不断地被迫“缩水”。

  (请刘先生领取线索费200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