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 2010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误解与正读

  防洪是三峡枢纽的首要功能。7月20日,三峡工程经受了投入运行以来最大洪水也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第三大洪峰的全面检验。在这次洪水过程中,三峡工程通过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尽可能地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有效避免了这次特大洪峰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造成的安全威胁,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得到充分地体现。

  面对长江流域防汛的严峻形势,一些不了解情况的社会公众对三峡工程防洪能力提出质疑,对三峡工程为何汛期泄洪,三峡工程防洪标准、防洪作用、防洪调度方式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解。为此,我们走访了相关专家,对社会公众关心和疑虑的问题做出解答。

  洪水标准:“N年一遇”有着严格的数据标准

  记者从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了解到,我们经常听到的“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等说法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有着严格的数据标准的。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万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峰值为每秒113000立方米,“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峰值为每秒98800立方米,“百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峰值为每秒83700立方米。“二十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峰值为每秒72300立方米,“十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峰值为每秒66000立方米。“这个数据标准也不是随便定的,是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是使用宜昌海关水位、水文站观测资料和历史调查洪水资料并按相关的统计学理论计算确定的。”赵云发就此表示。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协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说,所谓“百年一遇”也并非就一定是每一百年才能遇到一次,而是某个流域出现这种洪水的概率是1%。“百年一遇”的洪水,平均来说应该是一百年出现一次,但是,实际上也有可能在几年的过程中就连续出现。

  防洪能力:“自助”与“助人”

  针对近期网上流传的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由“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逐年萎缩”的说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三峡大坝自身的设计标准、设计能力,一个是对下游的防洪能力、帮助下游防洪的能力和标准。两个概念搞清楚了,理解就很简单了。”

  通俗地讲,这两个概念就是“自助”与“助人”。曹广晶说,“只有自己先立住脚了才能去帮助别人。”所谓“自助”,是针对大坝自身的安全性而言的。曹广晶说,对于工程本身而言,其防洪标准是按照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加10%校核,即当峰值为每秒98800立方米的千年一遇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三峡工程各项工程、设施不受影响,可以照常发电;当峰值流量为每秒113000立方米的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物不会遭到破坏,三峡大坝仍然是安全的,部分设施正常使用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谓“助人”,就是三峡工程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防洪控制能力,即帮助下游防洪的能力。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大坝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每秒56700立方米,不启用分洪工程,沙市水位可不超过44.5米,荆江河段可安全行洪。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通过枝城的相应流量不超过每秒80000 立方米,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从而可避免荆江南北两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灾难,实现防洪目标。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水库工程本身能够承受稀遇洪水的安全可靠程度,其防洪标准一般采用设计和校核洪水两级指标,即按设计洪水位进行设计,用更高一级的洪水标准进行校核,以提高工程的安全度。所谓设计防洪标准是指水库工程本身的防洪安全标准,是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达到的最高洪水位,也是大坝稳定计算的主要依据。所谓校核防洪标准就是水库防御非常洪水的能力,它是水库在非常运用情况下,允许临时达到的最高洪水位,是确定大坝顶高及进行大坝安全校核的主要依据。通过水文计算,得出校核洪水标准,并进行各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校核设计及控制运用设计等,以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因而,针对大坝自身的牢固程度和安全性而言,三峡大坝能够抵御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的说法是毋庸置疑的。

  而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而言,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的时候,通过三峡水库调蓄和荆江分蓄洪区的运用,三峡大坝可以保证下游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和江汉平原地区的安全。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大坝可通过水库调蓄,及时拦洪、适时泄洪,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必启用分洪工程,荆江河段就可安全行洪。

  可见,三峡工程“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分别是针对不同情况而言的,切不可断章取义。

  防洪作用:长江防汛如棋,大坝是最关键棋子

  针对“不要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三峡大坝身上”这一说法,曹广晶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长江防洪是一个体系。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枢纽解决的是长江干流上大洪水的问题,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颗棋子。

  三峡枢纽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地区的来水,对紧临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河段,起到削减洪峰和错开不同区域间洪峰的作用。三峡工程对长江上游特大洪水的调节作用,是其他任何工程都不能替代的。但是相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与洪水峰高量大等突出矛盾,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仍显不足,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还要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堤防、分蓄洪区等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各种方式综合运用。“三峡工程不能包打天下,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不能解决长江的所有防洪问题,不能使长江防洪一劳永逸。”

  三峡梯级调度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三峡水库防洪作用是针对坝址下游,对坝址上游没有防洪作用。就三峡而言,其防洪的作用覆盖长江中下游,但重点区域还是荆江河段及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作用也最为显著。城陵矶以下区域,随着与三峡大坝的距离渐远,防洪作用也逐步减弱。

  据了解,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运用还提高了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延缓了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还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科学调度:要蓄泄兼筹、兼顾上下游针对“三峡汛期为何还要泄洪”的质疑,赵云发告诉记者,由于长江汛期的水量占年径流量的70%-80%这一特点,不到长江年径流量3%的三峡库容显然无法拦蓄70%-80%的汛期洪水。

  水库库容的有限性和长江汛期上游来水峰高量大的矛盾,让三峡水库很难无条件地拦蓄一切洪水,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科学调度,也就是通过“拦蓄—控泄—拦蓄”不断的调度运用,使有限的防洪库容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重复利用。

  曹广晶解释说,“三峡水库防洪调度运用的下泄流量的大小是根据汛情变化、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库区及枢纽安全等综合需要而适时调整的。整个防汛全流域是一盘棋,既要考虑到上游又要考虑到下游,既要考虑到现在还要考虑到未来,是通盘考虑的。”如果下游防汛压力吃紧的话,三峡水库就可以多拦蓄一些;如果预测未来上游还有更大的洪水发生的话,就应该留有足够的库容来应对,在保证下游安全的前提下多放一点。

  关于泄洪调度规程,三峡枢纽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必须按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的要求进行。三峡水库在什么时间需要下泄多少水量,通常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部门通过测算,并由长江防总根据长江防洪整体形势作通盘考虑。就泄洪调度权而言,出库每秒25000立方米以下由三峡集团公司自行调度;出库每秒25000立方米到56700立方米由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每秒56700立方米以上,则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来定夺。

  在“7·20”洪水过程中,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按长江防总的调度令要求,出库流量按不超过每秒40000立方米进行控泄。这一下泄流量,“对下游防洪来讲是一个安全的流量,同时也不会占用太多的防洪库容。”曹广晶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说,“如果洪峰如波浪似的一个一个来,我们就把峰值给削下来放在水库里,等下游水位处于相对低谷时,我们再加大下泄流量把它放下去。”

  洪水的科学调度增强了人们对洪水的控制能力,变被动避害为主动防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在纠正“洪水顺利通过三峡大坝”的说法时说:“三峡枢纽建成以后,洪水可以到达三峡大坝的坝前,但是它再也不能任意奔腾而过了,只能按照上下游防洪调度的需要平稳下泄。”

  张博庭告诉记者:“要知道,有目的、有控制的泄洪与天然的洪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天然洪水的到来是随机的,而有计划,有目的的控泄可以使泄洪量不超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他表示,如果没有三峡水库的调蓄调度,在7月20日左右汉江和长江上游出现了超过1954年和1998年的巨大洪峰,长江中下游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都很难想象。

  可见,三峡水库汛期泄洪是在兼顾上游和下游防洪形势、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防洪需要的前提下进行的科学调度,也是三峡工程发挥削峰、错峰作用必需的操作方法。汛期泄水、汛末蓄水是保障防洪和抗旱的调度方式针对“汛期下游希望拦洪而三峡反而泄洪、枯期下游需要补水三峡反而蓄水”这一“三峡水库逆调节”的说法,张博庭介绍说,建设水库的最主要目的是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一般而言就是汛期蓄水、枯期放水。三峡水库在每一年的汛期结束时开始蓄水保持最高水位,在整个枯水期内发挥抗旱补水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三峡水库绝对是蓄丰补枯的。但是,对于不同的河流以及不同的水库具体情况,蓄丰补枯的表现方式也会有不同。实际上任何一座蓄丰补枯的水库,也并不会总是简单的表现为“汛期蓄水、枯期放水”。特别是像三峡这样以防洪和抗旱为首要目标的大水库,就更是这样。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三峡建成前后的长江水位记录图,我们就会发现三峡水库具有明显的消峰填谷作用。因此,笼统地说三峡水库是‘逆调节’的表述,其实并不够准确。”

  赵云发告诉记者,长江汛期的水量占年径流量的70%-80%这一特点,使三峡水库不可能将汛期的洪水全部拦蓄下来。三峡水库要充分发挥防洪作用,只能通过“拦蓄-控泄-拦蓄”不断的调度运用,使有限的防洪库容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实,汛期泄洪是防洪调度问题。”

  赵云发还表示,三峡水库是汛末蓄水、枯期补水,并不像某些人说的“枯期下游需要补水时三峡反而蓄水”。从水文资料的记载来看,1882年至2003年间,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前,每年长江流量最枯的1月至2月份,平均径流量只有每秒4150立方米,日均最小流量达到每秒3530立方米,日最小流量低达每秒2770立方米;而在2004年至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之后,长江流量最枯的1月至2月份,平均径流量达每秒4710立方米,日均最小流量是每秒3670立方米,均高于蓄水前。

  三峡水库在枯期充分发挥了补水功能。据统计,2009年春季和秋季枯水期,为保证长江中下游通航水深满足葛洲坝下游庙嘴日均水位不低于39米的要求,通过降低水库水位,三峡水库实施航运补水调度125天。2009年全年增加下泄流量和实施补水调度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超过100亿立方米。2010上半年,三峡大坝坝址累计来水比多年平均值偏枯8.5%,三峡水库共有104天处于航运补水调度状态,三峡水库累计补水120.8亿立方米,日均补水流量达每秒1345立方米,虽然长江流域来水总体偏枯,但由于三峡水库补水的有效实施,长江航运和长江中下游生活用水未受影响。

  重庆被淹与三峡蓄水滞洪的关系不大

  7月19日,重庆今年最大洪峰路经主城,朝天门码头被淹,此事被指与三峡汛期蓄水滞洪有关。

  曹广晶介绍说,19日22时,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5.16米时,三峡坝前水位才148.32米,三峡水库的回水还不到涪陵,三峡工程的滞洪作用没有对重庆的排水造成影响。被淹的主要是因为重庆上游嘉陵江、泯沱江流域的强降雨导致支流来水较大造成的。

  针对三峡汛期蓄水滞洪导致重庆水位上升的说法,赵云发告诉记者:“根据历史水文资料比较分析来看,目前三峡在汛期蓄水前后重庆同等流量情况下水位变化很小,在正常范围之内。”

  张博庭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数据。他说,在三峡工程修建前,寸滩所经历的几次大洪水的水位记录分别是:1905年洪水流量为每秒85100立方米,水位标高为192米;1954年洪水流量为每秒54800立方米,水位标高182.57米;1981年洪水流量为每秒85700立方米,水位标高191.41米;1998年洪水流量是每秒59200立方米,水位标高183.21米。三峡蓄水后的2004年9月,洪水流量每秒58200立方米,寸滩水位标高183.26米;2009年7月,洪水流量每秒56700立方米时,寸滩水位标高183.11米。这个水位记录与1998年的洪水流量每秒59200立方米,水位标高183.21米相比,确实有流量小于1998年,但水位却略高于1998年的特点。这说明,三峡蓄水后确实会对上游的洪水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所增加的值只有几厘米。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误解与正读
控泄洪水中的三峡大坝。本报记者 黎明 摄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误解与正读
富饶的江汉平原。本报特约记者 黄正平 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