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质灾害之现状篇
883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兰州
■编者按
多次血的教训让兰州市民对“地质灾害”这个名词并不陌生。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再一次触动了兰州地质状况的敏感神经。作为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省会城市,兰州地质灾害的隐患如何?已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治理当中存在哪些困难?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在随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大排查中,采访了有关地质专家和国土部门的相关负责人。
大洪沟两侧山体被无序开发、大砂沟被违法建设“蚕食”、阻塞,安宁的深沟内几处采砂厂正在肆意开采,寺儿沟里建满了民房,黄峪沟内倒满了垃圾,伏龙坪上的危房依旧在山崖边等待搬迁……眼前的一幕幕就是近日兰州地质灾害大排查中的一个个场景。排查中随行专家断言,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泥石流或席卷而来,伏龙坪或出现滑坡,大洪沟和大砂沟内或形成“堰塞湖”……
截至2009年底,兰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883处,威胁66.7万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人口稠密区。“去年来自国内的地质专家和科学院院士在走访了兰州市周边区域后断言:‘兰州是全国省会城市当中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城市,如不加以有效防治,兰州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并非是一句妄言。’”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对专家们的话记忆犹新。
滑坡灾害 逐年增多
经过多年对兰州市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郭树清发现频袭兰州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坍滑三种,其中尤以滑坡为甚。
专家的话确实并非虚言,也许九州的居民还没有忘记发生在身边的地质灾害。2008年3月14日,九州亨达小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人死亡;2009年5月16日,九州开发区石峡口发生山体滑坡,致使石峡口小区4号楼住户7死1伤; 2009年8月11日,公安警犬基地发生山体滑坡,由于事先采取了应急避险监测措施,未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2009年8月15日,王保保城发生滑坡,滑体压埋居民房屋多间; 2009年8月19日,青白石盐石公路发生滑坡,造成盐石公路被掩埋,道路中断;9月14日小达子坪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导致3人遇难。
除了滑坡塌方之外,今年5月28日七里河小金沟暴发了泥石流,泥石流冲入部分居民家中,所幸泥石流规模不大,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正在沟内施工的一工程队的挖掘机和装载机均被泥石流卷走毁坏,损失70万元。而发生于1966年的一场特大灾害因其破坏强度过于“罕见”,被录入《兰州市志第七卷市政建设志》之中,“8月8日,大砂沟暴雨引发稀性泥石流,冲毁盐场堡至大砂沟一带房屋766间,死伤134人”。
王得楷,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曾“亲眼目睹”1997年夏秋季节发生在皋兰山大洪沟的一场泥石流的全过程。“大雨挟裹着泥沙,从皋兰山的一条天然沟一泻而下。山下一洗沙场的12间平房瞬间消失,泥石流来势汹涌,我们在场的人根本无计可施。”
也许许多兰州人都不相信兰州还会有泥石流发生。“我感觉兰州比较干旱,不会发生大型泥石流或洪水。”市民刘先生的话很具有代表性。有资料表明,在兰州历史上,曾有过4小时降雨150毫米、10分钟最大降雨量19毫米、每小时降雨52毫米的记录。属温带干旱气候的兰州虽然降水较少,但降雨强度大,历时短,局地性暴雨多。
“平时大家麻痹大意,甚至在沟内采砂、建违章建筑、堆积垃圾,却不知这是在给泥石流灾害准备物质条件,突发的强降水很容易引发山洪,而沟里的这些物质与洪水就形成了泥石流,如果仅仅是洪水城市的排洪功能还能起作用,一旦形成泥石流就会阻塞洪道漫上街道摧毁房屋。”王得楷说。
地形复杂 隐患重重
从大环境讲,兰州的地质环境比较脆弱,高密度的人口居住,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造成了兰州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翻开“兰州地质灾害防治图”,“红色”的隐患区域沿南北两山山根包围着人口密集的城市,令人瞠目。
从兰州南部山区自东向西看,依次为皋兰山滑坡群、烂泥沟—老狼沟泥石流群、伏龙坪地质灾害隐患区、华林坪地质灾害隐患区、彭家坪—崔家崖地质灾害隐患区、回回沟—黄峪沟泥石流、洪水沟—寺儿沟泥石流灾害隐患区,以及扎马台区域。北部山区重点治理区域有九州开发区、庙滩子—五一山、白塔山—徐家湾等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安宁深沟—大青沟、海石湾北山等泥石流灾害隐患区。
“兰州地质灾害的内因是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性、不利的地形地貌,而外因则是人类活动所致,可用土地虽有限,但向山要地、向沟抢地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势必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郭树清说。
据介绍,兰州市地处我国昆仑山—秦岭构造带和黄土高原西部,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走向的压扭性大断裂以及复杂的次一级断裂。兰州还坐落在黄河谷地,周围群山环绕,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天灾人祸” 成为诱因
兰州频遭地质灾害袭击,既有“天灾”的原因,也是“人祸”的结果。
由于兰州分布于串珠状黄河谷地中,受南北两山地形的限制,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带已成为人口密集区,建筑密度远大于国内同类城市。“解放初兰州仅有17万人,而第一版城市规划时人口规模也只有50万人,现在仅中心城区人口就达220万人,可以说人口的增加给环境的压力太大了。兰州在历史上也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但那时候危险区域没人住,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现在洪道边、山崖下,高坪上到处都住满了人,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矿产处副处长刘武这样说。
据介绍,随着人口的膨胀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兰州山前坡下存在着普遍的切割坡脚、占地盖房现象,人为创造数米乃至10米高的黄土陡坎,严重破坏了斜坡的天然稳定性,随时威胁着坎下、坎上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遇较强降雨或震动,就会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合理开采阶地砾石和沙料使兰州地区Ⅲ级以上阶地卵石层在黄河两岸一些地区有所出露,导致上覆坡体悬空,增加了形成崩塌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另外,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用水量大增,像白塔山、华林坪、兰工坪、伏龙坪、桃树坪、望桓坪、和平台、叶家台等台地边缘人口密集、生活用水量大,但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生活用水处于漫流状态,长期渗入水敏性和湿陷性极强的黄土中,使坡体或地基软化,引起房屋开裂及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逐渐恶化。
兰州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有专家认为:“大量的不合理灌溉也是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气候干旱,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及阶地开发,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但却增大了斜坡土体的含水量,出现了局部的塌陷和滑塌,特别是大水漫灌造成局部冲刷严重,大量水体沿黄土垂直节理进入坡体内部,破坏了坡体原有的整体稳定性,容易引起大规模的塌滑和滑坡。
本报记者 石玉龙 实习生 魏小艳
兰州地质灾害之应对篇
防灾避险 专家开出五剂“良方”
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兰州该如何行动?
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郭树清认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无非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搬迁避让,其次是工程治理,在没条件进行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情况下只能“监测预警”群策群防。
但是要“治”就必须花钱,兰州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呢?为此记者专访了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作为地质灾害治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他给兰州治理地质灾害开出了五个“药方”。
“药方”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
记者: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治理好兰州的地质灾害需要几十亿的投资,这笔资金从哪里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