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模受主席接见 治污染转行搞绿化
三代人七十载
上篇
一家二十多口,一半都是首钢人。老爷子程德贵亲历了日伪时期到新中国时期首钢的转变,儿子程国庆则亲历了首钢的调整和搬迁……这一家人,陪伴首钢走过71载。
2004年10月的一天,81岁的程德贵听说首钢5号高炉即将熄火。他在子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回到这个曾经奉献过青春的地方。
程德贵有些吃力地站定,嘴巴嗫嚅着,终究什么都没说出口,但两行热泪,早已无声地滑过脸颊。他缓缓举起手,冲着高炉挥了又挥,像是对老战友说声“再见”。
几天后,程德贵辞别了人世。在他81年的生命历程里,从16岁起就在和钢铁打交道。而他家二十多口人中,近一半都是首钢人。
在其子程国庆的讲述下,这位老首钢人的一生缓缓呈现,这个家庭也回到了烟筒高耸、铁水沸腾的钢铁年代。
日伪时期
抬扛钢料 肩膀常血肉模糊
1939年时,程德贵16岁。当时,家里条件很差,吃不上饭是常事。为了有口饭吃,他和两个弟弟来到当时的首钢——石景山炼铁所,三个人一起进所当了钢铁工人。
日伪统治时期的炼铁所里,野草丛生,设备陈旧。
工人们手抬肩扛,喊着口号一点点挪动铁料,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一天下来,肩膀常被铁矿石磨得血肉模糊。
那时,炼铁的时候也没有阻燃服,工人被烫伤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有些工人受伤了、生病了,还没断气就被日本人丢进万人坑埋掉。
即便是在这样强度大、危险大的环境下工作,程德贵也没有领到过一分钱的工资,只能领到一点刚刚够糊口的口粮。
在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一干就是6年。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石景山炼铁所由原国民党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这段噩梦般的生活才得以结束。
解放以后 玩命干活 不怕汗水漂起船
程德贵知道1948年12月17日是个特别的日子。那天,石钢解放了,成为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但最初,他还不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粗笨机器设备、高温的人工操作环境困扰着工人们。
建于1919年的首钢经过日伪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破坏,已是满目疮痍。在解放前的30年时间里,它仅仅生产了28.6万吨生铁——还不到现在首钢10天的生产量。
为了恢复生产,程德贵和工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高炉炉台上,曾经几天没回过家。有一次好不容易下了夜班回家,妻子递过来一个橘子,没想到,橘子还没剥完,他坐着就睡着了。
那是中国大工业时代的一段快乐时光。首钢工人喊着“不怕汗水漂起船”的口号,原计划需三年苦干建成的三大工程,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全部投产使用。建成后的首钢烟筒高达120米,成为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
钢铁工人手持钢钎的形象印到了人民币上,全社会的人都高唱着“我们工人有力量”,程德贵看着高高耸立、冒着浓烟的大烟筒,终于喜滋滋地琢磨过来味儿了:工人从此当家做主了。
进中南海 所有奖章别胸前
这仅仅是好日子的开始,1956年3月28日,程德贵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前一天晚上,他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地在床上想,见到主席说些什么,怎么笑……每一个小细节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当天,程德贵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后,换上了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毛料中山装和皮鞋,还把自己得过的所有劳动奖章都别在了胸前。
在中南海,他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虽然没能和领导人近距离接触,但能和所有劳模一起跟领导人们合影,对他来说已经是至高的荣誉了。
这是最让他引以为傲的经历,他总是一遍遍地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讲述那天的故事,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国家领导人对我们这么重视,我们这些工人可得好好干活啊。”
“蹲”出建议 为厂子增加产值
随着钢铁生产指标越来越高,首钢也在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投入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
1958年,首钢建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大高炉——5号高炉,同年,首钢的炉前出了第一股钢水,结束了自己有铁无钢的历史,“恨铁不成钢”这句首钢人的自嘲终于画上了句号。程德贵就是这座高炉的热风炉第一任班长。“当劳模不是简单的苦干、傻干,还得动脑子”,这是他的口头禅。
有一次,他发现高炉的炉壁烧得通红,连螺丝都快要烧化了,可是炉内的风温却怎么也提不上去,炉内的铁矿石很难被烧化,会浪费很多焦炉煤气。
程德贵着急了,一连好几天蹲在炉子前看,终于把答案“蹲”了出来。
“是因为煤气与空气接触太早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工程师,并在工程师的帮助下改造了设备,风温提不上去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能给整个厂子每年增加上亿的产值。
程德贵每天都围着这个炉子转,和它相处的时间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这个“炉子”就像是他的孩子。
临终之前
听闻搬迁 重返高炉别“战友”
1967年9月13日,石景山钢铁厂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程德贵也从一名石钢工人变成了首钢工人。1979年,工作了40年都没离开过生产一线的他,恋恋不舍地退休了。
退休后的他从来都未放下对首钢、对高炉的牵挂。他经常在梦里看到陪伴他几十年的大高炉。
2004年的一天,八十高龄的程德贵得知了5号高炉即将熄火的消息。身体状况不好的他执意要让子女带他再去一趟5号高炉。在高炉面前,他一言不发,但老泪纵横。
随后,程德贵又来到了相邻的4号高炉,这里相比5号高炉更现代化,他的徒弟现在当上了4号高炉的书记。
程德贵看着电脑操控的程序,尽管他并不懂得那些数据那些字母代表了什么,但他懂得,这一切都意味着“进步”。
几天后,程德贵因脑血栓辞别了人世。这一次探望,成了他与首钢最后的告别。
制图/李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