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5, 2010

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遭专家质疑

  昨天,圆明园首批20件破损文物完成“试验”性修复,主办方特意举办评审会。不过,被邀文物专家对文物的修复方法并不认同,建议下一阶段文物修复仍以传统复方方式为主。

  瓷器“发亮”

  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20件从圆明园出土的破损瓷器按照“展示修复”、“美术修复”、“考古修复”三种方式,完美呈现在专家面前。对于文物的修复方法,专家多提出质疑,主要集中在使用金漆、人工描绘和石膏材质三个方面。

  “石膏补完后,又在外面涂上金漆是什么目的?”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率先发问。“就是为了让瓷器更漂亮。”圆明园文物修复公益活动组委会的於洋回应说,金漆修复文物是学习了日本的做法,以此恢复破损文物本身的信息,这也算是对圆明园文物修复的一次尝试。

  原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认为,圆明园的瓷器并不适合采用金漆修复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是与瓷器本身的颜色反差很大,而且金漆修复的文物也体现不出圆明园的历史沧桑感。

  蝙蝠“发福”

  在20件修复完成的瓷器中,一件“五蝠捧寿”青花盘引起了王丹华的注意。“这些图案是原来就有的吗?”一向“挑剔”的专家再次发问。於洋解释说:“盘子底部的三只蝙蝠是原有的,剩下的两只是在修复过程中,人工绘制上去的。”

  当得知这两只蝙蝠是工作人员根据盘子上原有的蝙蝠图案绘制而成之后,王丹华又仔细看了盘子,然后说:“原来蝙蝠的图案非常均匀,但现在修补上的两只蝙蝠就显得不太协调,比原来的蝙蝠显得有点‘胖’。”对此於洋解释说,他们绘制蝙蝠是为了使整个盘子图案完整。

  王丹华表示,不论是瓷器,还是中国字画的修复,原则只有一个:按照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行,“文物修复一定要强调真实性,我们不是文物贩子,不能修复出来的文物有作假的感觉。”

  回归传统

  昨天,圆明园文物修复公益活动组委会在展示首批修复文物的同时,也宣布了第二批准备修复的文物,这批文物共10件,仍然是破损瓷器,均为康熙年间的官窑瓷,。

  对于专家近似“苛刻”的建议和疑问,参与此次圆明园文物修复工程的北大文博考古学院副教授胡东波表示,第二批文物修复将采纳专家建议,对破损瓷器采用石膏修补的方法,不再使用金漆工艺,更不会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主观填补文物的纹饰和图案。

  据北京青年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