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4, 2010

国企身份含金量大增折射垄断暴利

  媒体观点

  ●“等值转换”问题在中国是个全新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少杀”并没有得到相应刑期的支持,目前的最高刑期只有20年,且实际情况是,很少判了死缓或无期的人最后真的服刑到20年,有些不到12年就放出来了。所以这类“少杀”到底会得到社会的宽容程度有多大,依然是个问号。

  《广州日报》称,“死刑”转化为“生刑”,符合世界文明潮流,总体来看,在其过渡中均体现了一个刑罚与威慑等值的原则,即“留命则多坐牢”,而不是简单向低级别的有期徒刑“挂靠”。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务院半个月来第二次强调矿领导带班并与矿工上下井。国家让负责人必须下井伴随矿工,出于这样的设想:如果矿领导在最危险的地下,他们的生死与矿工全天候地捆绑在一起,就能够逼迫他们正视安全问题,从而遏制矿难。其间的逻辑就是,领导下矿井,矿难就能减少。

  《南方都市报》称,强行驱使领导下矿井,近似于安全困局下的无可奈何之举。某些矿难的教训表明,矿工自主决定升井,远比领导被动下井管用得多,更有可能挽救险境中的生命。如果认为将领导置于险地就能自然抬高安全水准,未免贬低矿工在整个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更高估了领导在不平等的生命权下同生共死的精神。

  ●国企职工的身份在经历低潮之后,近年来其含金量大增,以前只需3万元的置换成本,现在给一个国企员工30万元,他也未必接受退出自己的国企身份。国企、特别是垄断国企成为大学毕业生比较理想的就业去所,历经三十多年的“身份”社会的改革似乎又向原点回归。

  《新京报》评论称,国企身份含金量的陡增,并非意味着国企在竞争领域效率的空前提升,而是折射出在一些垄断领域,垄断程度和垄断暴利的空前提高,私营企业在垄断面前,除了利用自己的“低人权优势”、用低廉的工资换得生存之外,毫无竞争优势可言,这不是国企的二次勃兴,而是改革的倒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