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5, 2010

唐山及汶川震灾反思:地震预防比预报更重要

唐山及汶川震灾反思:地震预防比预报更重要
《瞭望新闻周刊》第36期封面

  当我们追述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的这段历史,在为亡者祈祷,为生者加油的同时,应该反思,已经发生的灾害留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面对未来可能的灾害我们如何应对?如何让《防震减灾法》产生巨大的法律效力?如何为子孙后代营造坚固之城?已是压在这一代中国人肩上的历史重任

  建造坚固之城

  文/刘巍

  唐山大地震后,当地居民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地震预测不出来?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子都倒了?

  现实情况是,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房屋的坚固却是可以由人来控制的。

  不幸的是,中国的大地震往往发生在烈度设防较低的地区。汶川地震发生在7度设防地区,而唐山是6度设防。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定区域在今后若干年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危险烈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曾邀请苏联地质专家为中国制订第一张地震烈度区划图。其基本烈度是由场区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的最大烈度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的地质构造特点而确定,没有明确的时间含义。可是,这张烈度区划图没有实施。由于当时建设资金匮乏,政府部门认为应从快进行施工建设,今后条件允许时,再在烈度上进行更高的设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中国先后制订与公布了不同时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中小工程(不包括大型工程)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依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2008年,在北京即将召开奥运会之际,汶川地震发生,人民生命与财产遭受重创。时至今日,建筑的坚固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看到,今年以来,海地、智利相继发生大震,由于房屋抗震设防的投入差异,地震造成的后果截然不同,智利的抗震经验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还有人统计以每个人平均计算,智利拥有最多世界知名的地震学家与工程师。

  这次智利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相当于今年1月海地太子港地震的500倍,但地震给智利造成的灾情远没有海地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建筑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而海地的建筑质量可以说是相当糟糕。所以有这样的的说法:“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

  非政府组织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执行主管卡梅伦•辛克莱介绍说,他在智利的同事为当地许多低收入家庭建造了住房,尽管房子的造价并不高,但栋栋都符合防震标准。然而,在海地,当地政府根本没有制定房屋的防震标准。

  有人就此提出这样的问题:智利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抗震经验是否可以让中国借鉴?这也是日本、美国在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选择加强建筑设防的防震减灾现实路径。

  当我们追述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的这段历史,在为亡者祈祷,为生者加油的同时,应该反思,已经发生的灾害留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面对未来可能的灾害我们如何应对?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它对抗震设防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防震减灾法》还规定,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已经建成的相关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

  如何让《防震减灾法》产生巨大的法律效力?如何为子孙后代营造坚固之城?已是压在这一代中国人肩上的历史重任。□

  唐山瞬间倒下的警示

  一瞬间,整个城市96%以上的建筑轰然倒地,灰尘遮天蔽日,但仍有少数建筑物坚挺了下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俊义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将灾难的残酷性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一瞬间,看似坚固的建筑变成废墟,无数鲜活的生命从此陨灭。无论是唐山地震还是汶川地震,现实远比电影更为残酷。

  实践表明,对一个地区建筑物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使建筑物达到能够抵御一定级别地震的水准,是降低甚至消除潜在地震危险性的最有效措施。

  这是唐山大地震中24万死难者的生命换来的警示。

  不设防的城市

  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人类史上的一个悲剧,在短短23秒之内,里氏7.8级的地震将唐山夷为废墟,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

  唐山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是世界同类事件中罕见的,今天回头去看,固然地震震级高、发生时间在夜间等原因是最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旧唐山的建筑抗震性能不设防,极大地放大了地震灾害。

  震前唐山少有楼房,以大杂院为主,城市布局很不合理:铁路分割市区,道路狭窄、弯曲,无法拓宽;工厂和居住区混杂,污染严重;城市地下压煤,不利开采;绝大多数建筑物没有抗震设防措施,市区的民用建筑多为石砌或砖砌墙体的平房和多层砖混结构的楼房。1960年代后新建的楼房,也只是按6度设防。

  此外,震前唐山市区的道路过于狭窄、弯曲,城市建筑物之间空地少,不便于人口的迅速疏散。整个城市生命线工程脆弱。医院、供水、供电、通讯、消防、公交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没有在抗震设防方面采取措施,在地震中本该发挥重大作用的它们,反而成了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唐山大地震》部分还原了34年前灾难的瞬间,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房屋倒塌惊心动魄的一个个片段,但电影试图还原的不过是城市的一个点。真实的情形是,一瞬间,整个城市96%以上的建筑轰然倒地,灰尘遮天蔽日。历史的真实远比艺术表现更为残酷。

  实际上,在唐山大地震中,尽管96%以上的建筑被彻底摧毁,但仍有少数建筑物坚挺了下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震前,唐山发电设备厂用40吨钢材加固了全厂64座主要建筑,地震时没有一个车间倒塌,设备完好无损,仅用3天就全面恢复生产。

  可以设想,如果34年前的唐山建筑如震后重建唐山的建筑一样,24万人的生命,有多少可以挽救?

  重建得失

  唐山地震后,在救援的同时,重建工作也被迅速地提上了日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此,1986年,唐山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大难之后的唐山在重建家园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建筑的安全性,出于防震的考虑,重建时的建筑原则上不超过6层。在抗震性能上按照8度设防,只有部分重要的建筑物按照9度设防。重建抗震的基本原则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今天,外地人来唐山时,尤其在一些老的居民小区,会产生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这些建于地震后10年的楼房,一般只有四五层,楼间的距离也相当长,长到会让如今的开发商惋惜浪费地皮的地步。最有名的建筑当数唐山百货大楼,只有5层高,却有250多米长,完全是一座“躺倒”的摩天大楼。之所以这样建,主要原因就是防震。唐山人说,仅从抗震上来说,唐山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看,唐山重建不是没有留下遗憾。重建后的唐山在建筑风格上高度雷同,被人称为一排排的火柴盒,有人戏言小孩放学后都找不到家。这类房子以4层为主,户型小,大多按照人均8平方米到10平方米建设,最大面积也不过60平方米左右。

  河北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城镇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幼坡说,当时建造这种建筑有客观原因,让唐山人从简易的抗震棚里尽快搬出来是当时的第一要务,速度是最重要的。但是,30多年后,这种房子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苏幼坡说,按照建筑质量、安全效能来说,唐山震后的房子使用周期可以达到100年。但是如果从居住质量来说就不行了,它的户型太小,厕所只有1平方米左右。因此30年后,很多人开始不满意自己的居住环境。因此大规模拆除也是一种必然。

  但是,大规模拆除会造成巨大浪费。仅以建筑垃圾为例,1平方米房子的拆除会产生1吨垃圾,一年几百万平方米的拆除就产生了几百万吨的垃圾。这些垃圾大多数没有经过重复利用,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苏幼坡认为,造成可住100年的房子30年拆掉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规划短视造成的。唐山重建的遗憾事实上也在提醒现在的城市决策者,在城市规划上要有超前意识,不要多次出现城市建设今天建、明天拆的恶劣行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