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贷款增量逐月下降 货币供应回归常态
——解读7月份金融数据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王宇 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量较往月继续下降,货币供应继续向常态回归。分析人士认为,7月金融数据的变化体现当前调控意图,预计未来信贷货币增势将保持平稳,宏观政策也将保持基本稳定。
信贷增速继续逐月回落
央行数据显示,与4月份超过7000亿元,5、6月份超过6000亿元的月度新增贷款规模相比,7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为5328亿元,继续延续此前逐月放缓的态势。
“7月份监管部门加强信贷额度控制、限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及楼市调控导致的个贷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乏力,以上这些都是新增信贷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此外,7月贷款增量减少也符合历史规律。历史上看,7月往往是全年贷款增长较少的月份,2000年至2009年,7月新增信贷均未超过4000亿元,其在全年新增信贷中的占比亦未超过8%。
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指出,7月信贷增长规模虽然较6月有所回落,但比去年同期多增1600多亿元,仍在相对充裕的区间。
对于今后信贷规模,连平认为,总体来看下半年新增贷款绝对量较上半年下降,但与以往相比仍会较为充裕。
“在住房成交量回落、限制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下,信贷需求会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在建项目稳步推进、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资力度以及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等因素也会推动贷款需求增长。”连平说。
货币供应向常态回归
央行数据显示,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7.6%,增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低0.9和1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低1.7和3.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我国货币增速继续向常态回归。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供应增速的继续下降符合当前的调控方向,但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也显现出当前经济活跃程度仍在低位徘徊。
“M1、M2增速的倒剪刀差由6月份的6.1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至5.3个百分点,为年内最低值,这说明经济活跃度在继续降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
日前发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经济放缓的现状。数据显示,7月份PMI为51.2%,比6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同时,反映中小企业情况的PMI指数——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从6月份的50.4%下降到7月份的49.4%,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不过,目前PMI仍保持在50%这一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分界线之上,货币供应增速也仍处于高位,对经济放缓程度不应太过担忧。
数据显示,在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中,我国货币平均增速达到13.8%,助推GDP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增速接近18%,比过去几年的平均值还要高出五个百分点,这样的货币供应增速并不低。
货币政策保持基本稳定
就在央行发布金融数据的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其中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攀至3.3%的近期高点,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仍然存在,下一步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央行日前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警示称,由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国内劳动力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亟须推进,都有可能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物价仍可能惯性上涨,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下半年通胀压力将逐渐减轻,三季度后CPI、PPI将见顶回落。
在物价水平可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基调料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交通银行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在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的复杂局面下,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
“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信贷运行保持平稳以及欧美等国央行继续维持低利率等因素,下一步央行货币政策仍会慎用价格工具,依然会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称。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也指出,下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