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抒怡 实习生 翟珺
昨日,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并创造出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
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超过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据介绍,今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那么,这台载人潜水器是如何潜入深海并自如工作的呢?昨日,央视回放了海上试验的部分过程。
“蛟龙号”·试潜
在南中国海下潜3757米
模样: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螺旋桨,形似飞艇。长8.2米,宽、高均不过3米,可载三名潜航员。
性能: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下潜,潜水突破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
试潜当天,南中国海上风平浪静。一艘名为“向阳红9号”的大船徐徐驶向试潜点,“向阳红9号”是此次执行我国首次载人深潜试验的母船。在这艘船的后甲板上,一个模样古怪的“家伙”正安静地呆在“向阳红9号”的后甲板上,它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还装有一个螺旋桨,形似飞艇。它就是此次深潜试验的主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艘载人潜水器“个头”不大,长8.2米,宽、高均不过3米,但见三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潜航员依次进入潜水器。
试潜开始了。“布放潜水器!”随着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现场总指挥刘峰的一声令下,顿时机械声轰鸣,“蛟龙号”潜水器在“向阳红9号”母船机械臂的牵引下,缓缓地接近海面,之后潜水器推开层层波浪,逐渐沉入水中。
经过一段时间调试后,“蛟龙号”潜水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下潜过程中,潜航员透过观测窗观察海洋情况,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播报着最新的深度。一小时后,“蛟龙号”潜水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最终,潜水器到达海底,并抛掉载重物,以零浮力附着在海底。“报告指挥部,下潜深度3757米,已经坐底。”自称“深海的哥”的“蛟龙号”潜水器主驾驶叶聪向指挥部发回的消息。10分钟后,“蛟龙号”潜水器传回首张海底图片,图片上蓝灰色的海底平静而又神秘,一个类似海葵的水生物像鲜花一样“开放”。与此同时,潜航员正在透过观测窗,操纵机械手慢慢地把一面五星红旗和寓意我国载人深潜成功的龙宫标志物布放到海底,一连串的行动相当顺利。
一小时20分后,“蛟龙号”潜水器浮出海面。完成长时间的水下及海底作业之后,“蛟龙号”潜水器顺利返回“向阳红9号”实验母船,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深潜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蛟龙号”·安全系统
生命支持系统参考“神六”
难度:生命支持系统某种程度上不亚于“神舟飞船”
要求:须保持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保持舱内拥有正常的舱压、温度、湿度。
其实,3700多米深的海底不适于人类生存。一般来说,深度每增加100米,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因此“蛟龙号”潜水器的科技含量要求很高,内部必须拥有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科学家认为,其技术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神舟飞船”。
“在设计深潜器的生命支持系统时,设计人员确实和负责‘神六’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超深度载人深潜器,项目组对于潜航员的人身安全也予以充分考虑。”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解释说,在大洋深处,“蛟龙号”内必须保持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也要保持舱内拥有正常的舱压、温度、湿度,还要保证不能出现异味。为此,“蛟龙号”潜水器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
不过,徐芑南仍谦虚地表示,“蛟龙号”的生命支持系统肯定无法达到“神六”的水平。在设计时,“蛟龙号”只要保证三名工作人员在正常水下工作时间12小时就行了。
“蛟龙号”·潜航员
“深海的哥”驾潜水器28次
自豪:认为工作像出租车司机,将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送到海底深处。
目标:要将“蛟龙号”开至更深海底。
此次“蛟龙号”潜水器主驾驶叶聪,人称“深海的哥”,是我国首席潜航员。“蛟龙号”潜水器先后进行的37次载人深潜试验中,有28次都是叶聪驾驶潜水器,验证不断改进的各种性能。“大海表面波澜起伏,有时还汹涌澎湃,但3000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确实相当平静稳定。”昨日晚上,叶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海底世界很有魅力,但人们对此并不了解,此次“蛟龙号”潜水器的试潜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对这个神秘领域的研究迈出了坚实一步。据他介绍,“深海的哥”这个名字是他自己起的,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更像出租车司机,将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送到海底深处。除了主驾驶这个职务外,叶聪也是“蛟龙号”的设计师之一,因此他对“蛟龙号”的性能相当有发言权。
根据计划,今后“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将再度提升,叶聪希望他能继续做“深海的哥”驾驶“蛟龙号”一路下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