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花刹那芳华,余香长留人间。昨晚,一场特殊的对话在珞珈山上进行——武汉大学2008级女生、志愿者赵小亭的生前好友、师长和率先报道其事迹的本报记者,通过“赵小亭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向武大电气工程学院全体师生讲述了小亭的故事。
这是一场饱含情感的对话,重现了小亭的音容笑貌。小亭生前同学苏鹏宇和周辛南,用深情回忆把小亭灿烂的笑脸带回到大家身边:她在艰苦的支教环境中为大家唱歌鼓劲;她收到山里孩子的苹果打电话与好友分享……马场河小亭纪念小学校长王先林双眼泛红,“他们讲得很真实,那就是我认识的赵小亭。”
这是一场追溯因果的对话,讲述了小亭的成长历程。回忆起那个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小亭,武大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周军数度语带哽咽,“她也是我的‘小亭老师’。”如皋中学教师徐芹霞告诉大家:皋城千年爱心文化传统滋养出来的小亭虽然去了,她的接力棒却在无数如皋人手中传递……
这是一场传递感动的对话,回顾了小亭感动中国的历程。本报记者范宁讲述了追寻小亭奔波7城辗转5000余公里的经历;通过武大学工部副部长徐东兴的讲述,大家则进一步了解了小亭精神盛放的这片热土上,武大学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传统……
这更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对话,感染了在场的近千师生。原定于晚上7点半开始的报告会,6点半已经座无虚席,后来的同学总是轻轻地走进来,生怕惊扰了大屏幕上小亭讲课的身影;报告进行中,台下不时能听到轻轻的抽泣声……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党委副书记王传中、骆郁廷,湖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江苏如皋和贵州贵定的代表参加了昨日的报告会。报告团还将于9月8日和9月10日在武大举行两场报告,随后将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
发言摘录
小亭的备课笔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十几天的时间不长,我们要在尽可能多地教这些孩子知识的同时,带给他们向上的精神,让他们从小立志鼓起走出大山的勇气。”每天放学后她都会陪路途较远的孩子走一段,确保他们能安全到家;再苦再累,只要听到孩子们的喊声,她都会开心地跑下楼去跟他们一起做游戏…
——苏鹏宇(武大电气工程学院学生)
小亭曾告诉我,她喜欢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喜欢他们无邪的笑脸。她有时会忽然跟大家谈起大山深处的孩子,室友于是常调侃她说她是“忧国忧民的好孩子”。到贵州支教后,小亭发短信给我,说所有队员都睡课桌,喝溪水,到农家搭伙吃饭,我问她有没有后悔,她说:“支教的苦忍一忍就会过去,我还是想帮帮这里的孩子。”
——周辛南(电气工程学院学生)
小亭曾说:“凡天下事,尽力尽心。”她既是孩子们的小亭老师,也是我的“小亭老师”。作为她的辅导员,我告诉了她百年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陪她走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而她却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小亭,我想对你说,你是同学们的骄傲,你是老师们的骄傲,我们为你骄傲!
——周军(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
小亭走了,带着“做好人、行好事”的无憾无悔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小亭又来了,她用“做好人、行好事”的爱心开启着爱心城市的新未来。在她的身后,一朵朵“做好人、行好事”的浪花在家乡涌动。以小亭的名字设立“爱心基金”,以小亭的名字组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小亭的名字建立奖学金……一个“好孩子”,激励着整座皋城。
——徐芹霞(江苏如皋中学教师)
从7月24日到7月30日,我和摄影记者奔走了7座城市,纵横5000余公里。随着采访的深入,小亭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我会用很长时间怀念的故友。从空间上,我们越走近小亭,就越发现这个女孩的善良与可爱;但更深的层面上,我们走近的,是一个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90后”当代大学生群体,以及融入他们血脉的奉献精神。
——范宁(楚天都市报记者)
小亭的牺牲为何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反响和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她在基层、在西部、在山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时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以爱心和知识开启孩子们的心灵和梦想!小亭精神的涌现是必然的。正是珞珈之山、东湖之水,淳淳大爱,滋润孕育了小亭和“小亭精神”。
——徐东兴(武大学工部副部长)
(楚天都市报 朱玲 通讯员张全友 大学生记者刘辛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