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6, 2010

用漂亮的脸蛋换来成功

  作者:周明明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美丽嘉奖”的规律——相貌美丽的人,不管他们的志向、品性如何,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们 在各个方面也都可以做得更好。

  今年,漂亮女人德布拉里?洛伦萨娜成为了美国人争论的焦点。

  2010年6月,这位前花旗银行雇员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现年33岁的她起诉花旗银行,称自己是因为太性感 惹火而被公司解雇的。她表示,花旗银行主管曾建议她不要穿高领上衣、铅笔裙及紧身套装,因为此类打扮会分散办公室男员 工的注意力。

  洛伦萨娜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进而是怀疑。她曾参加过一个整容真人秀节目的陈年往事也被人们挖了出来,在 那段电视节目中,她活脱脱就是一个想要引起别人关注、被整容植入物和硅胶填充起来的“花瓶”。“我就喜欢整容,这是世 上最美好的事情,”她在节目里说。

  至此,所有关于这个女人的动机以及她是否因为自己的美丽容颜而遭到解雇已经被观望者抛到脑后。许多人心里都抱 有类似的怀疑:她是不是靠展示自己的性感才得到这份银行工作的?

  漂亮脸蛋的额外奖励

  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以貌取人的文化氛围中。

  有数据显示,长相英俊的男人会比略逊一筹的男同胞收入平均高出5%(女性则为4%);出众的外表更能吸引老师 、老板和上级的注意力;婴儿天生就喜欢盯着更漂亮的脸蛋看,成年人注视可爱的孩子的时间更长。

  在几十年前经济形势还相对繁荣的时候,美丽的标准更倾向于素面朝天,而非浓妆艳抹、身体里塞满硅胶的性感女郎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事实证明这个时代真是粗俗浅薄的。但现在是2010年,时尚杂志的封面都被不断“改造自我”的整 形美女和高耸的“胸器”占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美貌的偏爱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严重。当这种偏爱进入职场,常 常会导致外貌才是检验一名员工的标准。美德?靠边站吧。

  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迈什(DanielHamermesh)的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一个英俊潇洒的男人 比一个长相平平的男人要多挣25万美元。而根据美国整形外科协会的调查,13%的美国女性表示,如果能让自己在工作中 更有竞争力,她们情愿走上整容的手术台。美国《新闻周刊》就同一问题对男性读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有10%的男性也表明 了相同的决心。

  这样的结果肯定让人不快,但在当前不算太好的经济形势下,老板们比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一个人的相貌 好坏就不再是平常的指标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职业成败的关键。

  美国《新闻周刊》调查了202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和964名普通人。从人力资源部的职员到公司高层的领导者都承 认,在面临能否通过面试、能否得到晋升的机会时,漂亮的相貌都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57%的招聘经理表示,考核成功但是长相不够出众的员工很有可能在职业生涯中度过一段相对艰难的时光,同时超 过一半的经理认为,在穿着打扮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与制作一份完美的简历同样重要。当问题中涉及到女性,很明显情况就更 “严重”了:61%的招聘经理(大部分是男性)觉得,如果一个女人在工作时间穿着漂亮的衣服大展身材,那这就是她一种 绝对的优势。

  在被要求将求职者的素质按照重要性进行排位时,许多人把外表放在教育背景之前,在9个选项中位居第3,仅次于 工作经历和自信程度,排在了“毕业院校”之前。这是否意味一张重点名校的毕业证还不如双眼皮或隆胸手术?但愿公司还没 疯到这个程度。不过,一位纽约的招聘人员说:“这就是就业市场的新现实,长得漂亮加上能力平均总比能力出众但长相一般 更有竞争力。”

  在20世纪60年代,尼克松和肯尼迪在竞选战中那场著名的辩论,足以证明人们对漂亮脸蛋的偏爱不是今天的专属 。

  当时,收听广播的选民都觉得尼克松能赢,但看电视的观众却改变了局面。肯尼迪的皮肤是健康的棕褐色、脸型轮廓 分明、年轻帅气,而尼克松则一脸憔悴,外表的优势显然让肯尼迪赚得了不少选民的印象分。同理可推中国台湾地区的领导人 马英九的成功。

  全社会对美貌太过饥渴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对此,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解释。

  柏拉图提出了“黄金比例”说,认为理想的脸部宽度应是长度的2/3,鼻子的长度不能长过两眼之间的距离。从生 物角度分析,男性会被匀称的脸庞和曲线优美的女性吸引,是因为相信能和这样的姑娘一起繁育出最健康美丽的后代。因此, 比例合适的脸庞被认为是美的。

  而且,漂亮与自信紧密相关,我们会认为自信又漂亮的女人就是聪明的女人。这并不是完全的谬论——如果好看的孩 子在学校里能得到老师的更多关照,他的学习成绩也许就会相应提高,一路顺风顺水,直到进入职场。

  心理学家提出的“光环效应”显然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对漂亮的人如此着迷,就像被施了某种催眠术,盲目地把智慧 、聪颖等标签也贴在了美貌的人身上。

  从对整容塑形指指点点到鼓励追求外表的美貌,社会风气的变化让人始料不及,也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指责。 实际上,对美貌的过度偏爱是当前社会文化的巨大力量,它让我们疯狂地追求容貌之美。今天的上班族们就是在这样的媒体和 流行文化的反复渲染中成长起来的。

  在美国,电视整容节目《改头换面》和《我想要张明星脸》大受追捧。我们总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身体和广告、杂 志封面上被photoshop软件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模特们比较,最后让自己感到自卑和不安。

  全社会都盛行追求个性之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体也更容易,正常体型的标准早已经扭曲 。以前,整容是有钱人和名人的“专利”,而今早就不是什么奢侈品,隆胸、收腹、吸脂手术,一顿饭的时间就能搞定。于是 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坚信,美丽不是天生不可改变的,它应当是人一生不能停止的追求。

  黛博拉?罗德(DeborahRhode),斯坦福大学教授、《美丽的偏见》一书的作者,她本人的经历就很有 代表性。在担任美国律师协会主席的期间,她注意到,美国最强势的女性们总是排着长队等出租车——因为穿高跟鞋,她们都 走不了远路。这些有权有势的成功女性为什么必须穿高跟鞋呢?有些女性是自己喜欢高跟鞋,有些人则是知道老板喜欢。

  现实是不管“美丽嘉奖”有多高,女性总要面对两难的境地——她们期望自己符合时下美的标准,同时也会谴责这种 束缚。

  招聘经理们可能觉得洛伦萨娜这样的人造美女因为性感而机会更多,但是47%的人相信,女性也可能因为美貌得到 某种“惩罚”。不管美貌能否有所回报,一切事情已经离经叛道了——6岁的孩子就开始用化妆品,买化妆品的钱足够交完大 学学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