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4, 2011

敲门 给邻居送束“见面花”

  《对 面 邻 居 姓 什 么 ? 我 真 的 不 晓 得 》追 踪

  为改善邻里关系,李家沱实验小学布置特殊家庭作业

  手捧鲜花,敲开邻居家门,会遇到怎么样的情形?热情接待还是冷淡拒绝?前日晚,记者全程跟随李家沱实验小学的两名学生,目睹了他们走进邻居家、双方由陌生到熟悉的全过程。

  特殊作业

  手捧一束花敲开邻居门

  李家沱实验小学校长助理张艳介绍,邻里关系调查报告出来后,为改善都市邻里间的冷漠关系,前天,该校在四年级三班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放学以后,敲开邻居家的门,送上一束鲜花,准备几句对邻居说的心里话,借此和邻居成为朋友。

  班主任徐帆老师说,早报此前的报道,引发了不少学生家长的讨论,在和老师家长商量之下,于是“试探性”地布置了这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希望学生和邻居成为朋友,当时部分学生兴趣很高,对个别有顾虑的学生,我还专门打电话要求家长鼓励他们。”

  校长廖沁说,“邻里情”的教育,将成为该校本学期的德育系列教育,在全校开展。

  热情型 邻居抓把糖 塞进女孩手里

  前天晚上6:40左右,虹波路水映兰庭小区,李家沱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杨沁怡拿着鲜花,敲响了邻居家的门。“哪个?”门里的人问。“我们是你的邻居!”妈妈刘娟替女儿回答。10多秒后,一个60来岁的奶奶打开门:“是你们呀,快进来,快进来。”杨沁怡递上鲜花,说出准备很久的“台词”:“老奶奶,我们是邻居,我们来认识你,希望我们两家成为好朋友。”“要得要得,早就该相互走动了嘛。”老奶奶乐呵呵地说。 住在这的张大爷和老伴付奶奶,一年多前搬过来。坐在沙发上,两家人聊了起来,都表示以后要“多走动走动”,张大爷还抓起一把糖,硬塞到杨沁怡手里。

  警惕型 解释了半天 邻居才让进门

  “咚、咚”前天晚上7点多,拿着鲜花,在爷爷、记者和学校老师的陪同下,住在泰安街79号平景苑东区的宴浩航同学敲响了楼上邻居的家门。“哪个?”门里传来问话声。“我是你们楼下的。”解释了好几句,一位老奶奶才半开大门,一脸警惕。在学校老师的解释和请求下,一行人才得以进门。

  宴浩航递过鲜花,背起提前写好的“讲话稿”:“老奶奶,我们是邻居,祝您身体健康,希望我们是好朋友。”老奶奶却没有接花,只是对旁边几岁的孙女说:“你拿到嘛。”小女孩才接过鲜花。

  住在这里的是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女。在众人站着交谈时,邻居大爷一直坐在沙发上,直到看见宴浩航的外公这个“熟面孔”,才站起来加入交谈,尴尬的气氛开始融洽起来。两家人越聊越热烈,“娃娃学校做这样的活动,太有意思了!”两个老爷爷都感叹。

  专家观点>>>

  邻里关系冷漠易造就“卧室少年”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说,现代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因此造成了邻里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

  “这对娃娃的成长很不利,很容易造成‘卧室少年’,像现在很多学生,在家吃完饭就关在卧室里面,除了上网,就是听MP3,缺乏和社会应有的交流。这容易让学生处于半孤立、半隔绝的生活状态。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纪大海建议,李家沱实验小学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尝试,为成都市中小学校做一个“邻里关系教育”的蓝本出来。

  呼吁建立社会服务组织

  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教授认为,要改变都市邻里关系冷漠的现状,还需要政府主导,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沟通邻里关系的“社会服务组织”。

  他建议,社区、街道办、小区业主委员会等,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给邻里提供交流场地和机会。

  成都大学教授卢伟也认为,要重树“亲同一家”的邻里关系,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政府重视、媒体引导、企业参与、市民支持等等。

  早报记者赖波摄影向宇